新闻资讯定义(学新闻卷吗?做新闻难吗?看看读者们怎么说)

wufei123 发布于 2023-12-15 阅读(399)

近几年的考研资讯中,新传学科的情况备受关注,也一度因为竞争激烈而被戏称为“卷王”专业然而不只是新传考研越来越卷,新闻内容行业的发展也是愈发充满挑战如何制作出更加优质的内容,收获更多的关注与用户,对每个媒体人来说都是个难题。

同时,不断适应媒介发展的我们,也在被新闻资讯包围的情况下,时常思考着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帮助自己提升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精选过去一个季度相关文章评论区留言,看看才华横溢的读者们在学新闻、做新闻和用新闻这几个问题上,留下了哪些特别的故事和想法。

学新闻:知识积累之旅新闻传播学,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学科,深受考研学子的欢迎《对话新传跨考生:新闻传播,是一个迷人又危险的专业?》这篇文章从考试、学习、就业和收获四个方面对多名新传跨考生进行了访谈,点出新传为何能吸引到如此多的跨考生选择,又指出了跨考新传的几点难处,引发读者热烈讨论。

实际上随着新传考研热度的不断攀升,考研难度连年提升,许多学子选择调剂到偏远地区求学《在偏远地区双非院校读新传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文带大家了解了双非院校新传学子的心路历程,从实习和未来选择看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希望。

而《8个月投70份简历,一个新传研究生的“卷”与“躺平”》一文则对“新传热”进行了冷思考,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带领我们看新传毕业生如何找工作不过,新传是能够让人产生思考的学科,就如《新闻传播学子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都会写些什么?。

》中分析的那样,新闻传播学关键词、实习、工作、职场等也成为了论文致谢中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汇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去挑战@Mi:本科新闻相关专业(不是新闻学或传播学),考了两年研没考上,是真的卷,现在走了财经媒体的道路。

当时是觉得财经门槛较高,做好了财经也能做其他新闻,但后来才发现专业性要求相当高,也是特别卷,现在每天压力都特别大当初是有新闻理想的,现在仍然很羡慕能去深度媒体的同行@木落为林:本科网络与新媒体,一战失败后到深圳当小学语文老师。

工作第一年又上岸了新传的非全是为了弥补缺憾,也是因为对这个学科怀着一些由衷的热爱另外,不管是不是互联网和媒体,可能大部分工作都是苦的吧,但编制确实是初衷,既然明确内心,就选择好好走下去学习新传收获一份思考

@呃呃嗷嗷(放假ing版:跳脱出来看,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和它适配的媒体资源和基础设施,可以容下我们的所学所思,也完全可以给我们施展空间(私以为自己的三脚猫学识放哪也都一样半瓶子晃荡),容不下的是我们的欲望和不满,填不平我们对北上广的神往和趋之若鹜(此用做中性)。

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不是偏远地区太不好,也不是一线城市太好,而是我们想要的太多,而我们的能力又匹配不上想要的,走出抱怨和不满,我们要祛魅于自己的就有很多很多@鲍🐠 里亚:我觉得还是看个人吧,新媒体从业辞职开始考研的。

如果仅仅定位的是新媒体就业环境好,才来考研的,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因为当新媒体开始兴起以后,“蓝海”已经不属于你了虽然做研究生很难,但其实上班亦不简单,有时候上班工作承受的压力会比考研难十倍所以,定位很重要,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提供

做新闻:内容创新之旅如何让新闻内容更加吸引观众,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从业者在思考的问题《用表演的方式传播新闻:“现场新闻”的优势与弊端》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在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媒体机构持续采取的具有创造性的传播形式——现场新闻(live journalism)。

《浅析美版“公众号平台”Substack:自媒体创作仍是好出路吗?》一文则带领我们去了解以Substack为代表的Newsletter内容平台为何越来越受到小众用户的欢迎,又面临着哪些问题,思考个人创作在未来会有哪些新变化。

而在内容创作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上,新传学子异军突起,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观注《综艺赛道越来越卷,学生自制节目能否获得一席之地?》这篇文章分析了当下校园自制综艺的现状,介绍了新传学子是如何展开媒介实践的新闻的报道,可以有新花样。

@玛嘉烈:总结一下留言,大概就是现场新闻在中国如果推广开来的话,有优势也有劣势,但值得考虑到地方更多虽然VR、AR、元宇宙这些技术的发展能够助力现场新闻,给参与者带来沉浸式体验但是第一,推广现场新闻需要考虑成本,包括舞台搭建成、人力成本。

第二,现场新闻考验新闻作者的专业素质,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有主持人的水平,这点需要在高校提前培养第三,考虑到新闻的真实性,在现场新闻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应不应该提前策划也是一个问题,提前策划,可能会让观众对新闻的信任度打折扣,真的把新闻当作戏剧来看待了,不提前策划,现场出现的意外又很容易降低观众的观感体验。

第四,选择什么样性质的新闻进行戏剧化呢,缺乏标准可以尝试一些深度报道和具有人文色彩的新闻但是当下网民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一些人带节奏,出现网暴现象,所以需要考虑到度的把握,还要处理好现场新闻的细节,一个细节把握不好也容易带来部分人的“吹毛求疵”。

总之这是一个大工程了,需要考虑到这其中的生产成本和细节标准有个留言说,在中国推广现场新闻可能需要改变一下形式了,当今社会节奏很快,是否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参与到现场新闻的互动中来也是问题@Pretty_Qing🌈:。

第一次听这个概念感觉好有趣,可能也是适应现阶段新闻发展的一个困境来讨论的吧,虽然说这种方式会有消解新闻性的弊端,但是我觉得多实践才能使这种新的方式扩展开来,大学课堂里接触的都是一些传统的理论,适当拓展一些新概念当做实践作业让学生们去了解和开拓也挺好的。

今天看完就觉得好有意思,我们看见一些重大新闻发生时朋友圈里会有好多人转发,那如果媒体以一种不那么复杂的现场新闻来展示,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同时参与到新闻互动中也挺好的内容质量仍是用户更关心的@不备注怎么知道我是谁呢:

内容付费的前提是质量升级的跟进,如果不能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更新就收费会导致用户流失@Hubery:好的newsletter内容密度可不低,还是很值的,还有,英语好的话相当于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了采矿权,可不是应试那么简单。

内容竞争中,学生作品也不错@陶三天:作为一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子,我们的必修课程就是如何制作综艺节目校园综艺为什么恋爱题材先出圈?其实从早就火遍校园圈的“一周校园情侣”就可窥一二,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于两个层面:①从供给方来说,这是学生可以提供的最贴近他们生活,只需要在校园里就能录制,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同时嘉宾也很可以“就地取材”;②从需求方来说,谁不希望看到校园甜甜的恋爱呢?另外,。

也许学生那种未工业化的制作流程,才能给观众带来最想看的真情自然流露桥段吧@栾栾儿:我们也自制了两档综艺,有关于朋友和恋人的,节目形式是在观察室回答问题,类似综艺+谈话类节目的融合,也有关于校园新闻的搞笑新闻综艺。

其实这些虽说是原创,但是形式和主题早就屡见不鲜了,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改编和创新,虽然在技术和平台的加持下已经不断进步,但现在综艺已经漫天遍是,如果说完全另辟蹊径自然是不能况且学生剧组根本没钱,除了本事是真的外,少了一些外部条件的支持~。

用新闻:媒介变迁之旅媒介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延伸”着我们的感官,也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当下的媒介使用习惯,是否在很久以前就养成了?》这篇文章从路径依赖的理论出发,从媒介演进的视野去发现和理解网络生活中的此类现象。

《从翻报纸到刷手机,屏幕改变了我们什么?》则特别关注了人类与媒介使用功能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认为我们刷手机获取新闻信息是一种更为方便的媒介使用形式,单手就能完成信息的获取与筛选同样的,媒介还影响着儿童对信息的获取。

《儿童与电子媒介的关系是怎样的?这8篇论文提供了一些思路》谈论了在数字媒介包裹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其童年是落入消逝魔咒,还是在技术加持下焕发新活力?对我们认知和使用媒介信息很有启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家长需要关注儿童媒介使用情况@Alma🐿李诗敏: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儿童已经成为了数字原住民,就和80、90后的童年都伴随着电视一样可能在早些时候或者现阶段,大家还会讨论和担忧技术和社会谁决定谁的关系,或者讨论技术善恶论,但是我觉得随着这些新技术和媒体融入社会之后,大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以后大家也不会去想儿童这么早接触电子产品是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件事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什么特殊性了。

@好运来:第三人称效果理论,人们总是夸大媒介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认为不会对自己产生同样影响即文中父母认为过度使用媒介会降低孩子的情商,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孩子身边时的手机使用才是影响孩子情商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让我反思是否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损害真的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大。

还有,抖音等短视频同样有较大的沉迷功能,家长却禁止玩游戏不禁止刷抖音,是不是因为自己刷的更多更狠,觉得抖音对自己没有很大影响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如何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关键在自己@Carnation:仅从媒介人性化趋势来说,人们的媒介使用方式是会越来越简单吗?可能未来连手指都可以被解放,凭眼动或其他方式就可以获取信息当我们批判刷手机时,并不是批判这个动作本身,而是这一简单的媒介使用动作中特定承载的内容,比如刷手机更适合看短视频而不是阅读长文章,想获得深度阅读体验最好端坐在书桌旁。

所以我更倾向于媒介进化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选择不同偏向媒介的问题@你难忘的:考研的时候平均每天用手机一个多小时,现在暑假在家每天平均到了六七个小时实事求是的说,这六七个小时里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消遣娱乐。

我依然觉得媒介的“进步”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迎合了人的需求,那人是什么样的呢?惰性还是比较大的真正把手机变成学习工具的具有极强自律性的人很少,所以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吧@Skye:我们因为孤独刷手机,却在这其中越来越孤独。

媒介信息的获取,有传承也有代沟@麦谷要争气:无论是刷还是翻,使用媒介的方式至少目前还是并存的,各自都有难以超越取代的特性人类按照自身需求更新媒介使用行为的同时也难免怀旧,不能说谁取代了谁,只能是原本的使用行为较现在相比失去了一些意义。

@April moonlight:在网剧大行其道的时代,电视剧或上星仍被视为对剧集质量的肯定,甚至我们无意识中会觉得,在电视上播放的才是正统的剧集这固然与网剧发展的不成熟、二者的制作差异和评价标准有关,但在同为内容性视听产品并由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背景下,也不可不谓是路径依赖的一种体现,这一依赖不仅表现在习惯上,更渗透在使用者的情感中,影响者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并塑造着类似“代沟”的新型差异(由技术使用差异引申出的文化差异)。

@星黛露:关于翻与刷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类似微信读书这样的app制作了模拟“翻书”这样的功能,也就是你可以在平板上通过左右滑动达到看纸质书那样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好像媒介一方面在进化改变,一方面又在不断追求最原始的那种媒介体验,比如网络直播这种形式实际上也是对曾经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一种回归;智能移动媒介确实降低了人的思考和整合思维的能力,比如我现在就是碎片化的提出这些观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上下滑动这篇文章。

但不可否认,移动媒体带来的便捷性和大众化也是有很多有利的方面的未来还是要坚持将技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今日互动】看了以上的评论,你有哪些想法呢?在学新闻、做新闻或者用新闻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个人体验或故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大家的优质留言,我们将收录在今后的#派大星精彩评论集#里哦!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河南中青旅行社综合资讯 奇遇综合资讯 盛世蓟州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游戏百科综合资讯 新闻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