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愈发凸显,逐渐成为影响公众思想、情绪、舆论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履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现阶段新闻媒体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帮助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不仅要具备客观报道新闻事件的行业责任,还要具备传播正能量、引导良性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背景下,分析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探究其相应的对策,对新闻媒体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REMEMBER一、新闻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出现的问题(一)新闻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主体不明确REMEMBER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信息交往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多的社会个体直接参与到新闻资讯的收集和传播活动中,呈现出“人人是记者”的众声喧哗局面。
这种变化虽然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以及舆论监督能力的提升,但也显著弱化了新闻媒体行业的专业性,为新闻媒体的管理与约束带来诸多不便(二)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导致履行责任效果消减REMEMBER传统媒体是宣传党和政府工作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普遍表现出内容过于程式化、表达方式单一僵化的特点,尤其是针对社会敏感话题,为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传统媒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调查和收集信息才会做出新闻报道新媒体背景下,机构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垄断,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更加快速、直接地进行新闻报道。
这就使得传统媒体难以有效履行责任,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三)监督缺失导致责任失范REMEMBER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体逐渐向平民化、去中心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机构媒体和自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面对争取受众群体和维护资本利益两方面的压力。
由于现阶段我国针对新闻媒体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部分非主流媒体会利用制度的空子,通过虚假、低俗的新闻资讯获取受众关注和资本积累,从而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发挥
REMEMBER二、履行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策略(一)坚守新闻原则REMEMBER真实记录新闻全过程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同时,新闻媒体工作者也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个体,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以及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当新闻媒体工作者预感到有人将会违法犯错时,是善意地提醒,使其及时止步,还是默然观望,甚至落井下石?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挽救他人比一次成功的报道更有意义新闻工作者应意识到,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和揭露社会问题,其目的并不只是让阻碍社会发展、扰乱社会安定的人受到法律制裁或舆论抨击,而是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通过舆论监督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树立良好风气。
因此,为获得“独家新闻”“热点猛料”而对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行为漠然处之甚至煽风点火的功利化、极端化新闻报道行为,在我国现行的社会道德及法制背景下并不可取,作为新闻媒体人必须要以“坚守做人原则”为开展工作的首要基础。
(二)避免媒介审判REMEMBER媒介审判指的是新闻媒体违背正常的司法审判程序,以新闻报道、舆论煽动的形式对被报道者进行“审判预设”,从而严重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媒介审判是新闻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产物,是对新闻媒体社会形象的损害,是新闻媒体社会职能的错位。
媒介审判使司法独立的天平失去平衡,有悖于当前时代的法治精神例如:现阶段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法治新闻时,为博关注、提热度,往往会在司法机关未做出准确结论前,通过“严惩不贷”“灭绝人性”“罪不容诛”等词语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同时片面性地、有目的地报道“网友如何要求惩处犯罪嫌疑人”“百姓如何气愤”“嫌疑人家属如何表态”等信息,影响和干预司法机关的正常判断。
这种媒介审判行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意以及社会群体的正义感,但是,仍会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与独立性造成严重干扰,甚至会激发群众与司法机关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此外,媒介审判也会对新闻相关人物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或不可公开审判的案件时,虽然有意识地保护了受害者的姓名、容貌以及声音,但是对其家庭成员、生活环境、案件过程、审判经过进行了详细的地报道,导致受害者成为容易辨认的公众人物,对其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清楚意识到,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于通过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事件真相,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并从舆论的角度进行监督,而事件的处理并不在新闻媒体的职责范围内,应避免媒介审判行为对司法审判、群众舆论、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三)净化低俗之风REMEMBER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监督媒介,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和健康思想的重要社会公器,对国民整体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应更加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严格遵循“自尊、自爱、自责、自律”的理念,彰显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行业使命感。
因此,新闻媒体应对新闻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严格审核,避免低俗内容、消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新闻媒体为积累人气、博得关注,以媚俗为时尚、把肉麻当有趣,在新闻内容方面,以报道花边新闻、虚假新闻为主;在新闻题目方面,以诱导性、煽动性词汇为主;在新闻思想方面,以散播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为主,完全丧失了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对社会风气以及受众思想观念产生严重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与价值,担负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文化及精神的社会使命,坚决抵御低俗之风的侵蚀与散播同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媒体也要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深入了解受众的新闻关注点,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对新闻报道方向、主题、内容、形式进行优化,报道出更多受百姓喜爱的正向新闻,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在维护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谋求更好的发展。
(四)提升公信力REMEMBER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新旧道德观念同时出现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必然也会面临观念的辨别与选择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平衡个人利益或自媒体行业利益与新闻媒体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成为对自媒体从业人员最大的考验。
很多时候会因为个别媒体人的问题,导致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由于我国关于新闻媒体的法律法规仍待完善,很多时候仍需依靠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对新闻报道行为进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对新闻媒体行业的管理。
作为政府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必须维护自身的权威性:一方面,严格落实“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理念,为受众提供确实可信的新闻资讯,成为政府与百姓有效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加强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意识深植于每个从业人员的脑海中,从而自觉对每个新闻报道环节进行严格约束和审核。
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REMEMBER三、结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市场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使得新闻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存在主体不明确、效果不明显、责任失范等问题,这就需要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积极更新思想理念,通过坚守做人原则、避免媒介审判、抵制低俗之风、提升公信力等策略,维护和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使其始终成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助力。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作者 | 赵旭内容排版 | 马凌推荐阅读【封面故事】蝶变跃升正当时 跨越发展谋新篇全力打造红船旁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文化论坛】融媒体背景下报社新闻记者转型思考。
【新闻文化论坛】浅析网络时代中小规模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之路声明:本文内容为新闻文化建设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新闻文化建设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名称|新闻文化建设联系邮箱|xwwhjstg@163.com线索及合作:010-67729688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