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电视史:37年前的吐槽恶搞,如今看来竟成了经典澎恰恰,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活跃在宝岛的喜剧演员这个人长得很有特点,不礼貌的说法就是“猥琐”,偏偏常演一些喜感十足的人物,因此在台湾地区较有知名度。
最近一次了解他是当地拍的一部鬼片,大概是把香港韩国等地的鬼片糅杂在了一起的混合产物,澎恰恰在其中饰演一位老警察,类似《第一诫》中郑伊健之类的角色,明显感觉老了许多关于他曾经出演过的影视剧用如今的眼光看有些惨不忍睹,胜在创意都还好。
毕竟都是童年印象,记得他饰演过恶搞版的宁采臣,还在临死前凄厉地演唱过“梅花梅花满天下,越冷它越开花……”

解禁之后的宝岛啥都敢玩,连前朝“国歌”都被恶搞过,但也因此诞生出了很多在今天看来较为新颖大胆的好作品1986年,台湾地区播出过一档吐槽当地电视剧制作的节目,节目形式很特别:旁白讲解“中国电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现象”,随着讲解开始,在布景舞台上出现几位角色按照旁白讲解的内容开始演出。
风格幽默诙谐,直指当时业界弊端,这种类似室内情景剧的表现形式伴随着观众的笑声可谓体验感极好可惜因为某些原因,内地观众一直无缘观看直到2020年前后,随着一些大神在网上上传了三十多年的影像资料,这档名叫《中国电视史》,由澎恰恰、杨丽音等主演,王伟忠旁白并主持的节目终于与内地观众见面。
今人所见《中国电视史》,竟觉得其科普功能和娱乐效果依然很棒。

1以今人观之,《中国电视史》更应该称为“国产剧吐槽大会”,毒舌且搞笑基于彼时台湾地区电视剧制作已历多年,针对“国产剧”中的种种套路和弊端以及业界现象,《中国电视史》以极辛辣幽默的表现方式将个中无奈和不解搬到台前。
在上世纪1980年代,电视剧是华人世界主流的娱乐消遣形式,而电视节目制作人出身的王伟忠,却一直对这些电视剧存在诸多不满。王伟忠等人却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想法:

套路,都是套路楚留香们满天飞,武侠剧拍不出什么新花样婆媳关系也还是那么回事,狗血的婚外情和三角恋真的会把人看吐请香港演员来又贵又不划算,可观众就是买账,不然收视率就上不去,那就配音好喽,结果驴唇不对马嘴。
还有抗战剧,哎哟什么嘛……

他们认为当年很多业界现象必须吐槽,至于是否能否督促从业人员不断进步?则应该不在考虑范围内,至少在当时通过这档神奇的,现场演绎的《中国电视史》让观众们也边笑边想“啊,原来我们就是在看一堆垃圾”也挺好玩的然后,《中国电视史》在岛内很受欢迎,以至于很多很多年后,《康熙来了》还邀请当年这拨人参加节目,向年轻一代的观众们讲述曾经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不过话说回来,在《康熙来了》最火的时代,似乎大家还是在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中国电视史》里面的那些桥段和套路。至于做客节目的王伟忠先生,显然早已脱离了“低级趣味”,对于主持人的提问和作答也开始有所保留。

所以我想,一个人最有才华的时候,可能就是无所畏惧的时候,比如《中国电视史》创作之时,岛内各种文化限制开始松动,时人竟公开用辛辣方式讽刺调侃当时业界种种“蠢萌”的行为,仅此一点即便放在今时今日的内地也是很勇敢的。
何况《中国电视史》语言幽默,态度温和克制,旁白互动,演员也互动,不只是博人一笑或浅尝辄止,也不是上纲上线哗众取宠,它在讲述“中国电视剧的那些事儿”,而非简单地给“扣帽子”。

2“打开中国电视史,中国电视史上有过……”随着王伟忠的旁白,一篇关于中国电视史的套路解析就开始了《中国电视史》吐槽说“武侠剧里这些大侠几十年如一日地穿同一件衣服,明明没有职业却天天行侠仗义挥金如土……”接着澎恰恰和杨丽音两位开始表演:。
你看这柄剑,它又长又窄,高手过招的套路在所有电视剧里都一样,“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王伟忠说),人物出场就必须是什么样的背景身世,什么样的红颜知已,什么样的招式流程……演员在表演时偶尔的笑场更让今时的观众倍感“穿越”:
好手段!好创意!

《中国电视史》有上百集,虽然每集的时间长短不一,大多都是短篇,这对于编剧来说其实压力挺大的其中大多数内容的编写都由当时的策划之一侯文燕编写,有些情节的设定让人觉得真是既夸张却又充满真实让观众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又啧啧称叹其情节设计的巧思。

可以说“创意”是《中国电视史》在当年乃至现在依然吸引观众的制胜法门,然后再看参演的演员,澎恰恰先生自不必说,杨丽音女士是位美人,她是真的很漂亮,漂亮到可以去演上世纪《包青天》里任何一位单元的女主角在《中国电视史》里杨丽音的表演最难得,如果说澎恰恰是固定的喜剧表演的话,杨丽音则是甘愿丑化自己,当个供大家欢乐的女丑。
往往是这种甘愿抛开自己的美女形象,经常做些搞怪、夸张的动作来达到节目效果的“非常规红花”却是很难得的,因此在欢笑之余,她的认真表演的确很赞,而且她根据每一集的内容分别饰演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侠女到怨妇,从路人到明星,据说当时因为主演了《中国电视史》,让早已淡出演艺圈的杨丽音女士再度走红,不可谓不成功。

然后就是王伟忠,我对他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宝岛综艺界的大佬,据说台湾近些年来80%的综艺界从业人员都算是王伟忠的“徒子徒孙”,台湾叫得响的综艺节目——譬如《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级星光大道》《大学生了没》等等——大多也出自王伟忠名下。
如果说王伟忠奠定了当年台湾综艺的辉煌则一点也不为过至于内地与台湾在综艺节目上的优劣比较……我却想起曾经红极一时的《跑男》,好像到了第几期来着原班“兄弟”就开始有人退出,和照搬的韩版《跑男》那群至少“跑”了很多年的艺人相比,似乎内地综艺界无论什么样的形式最后都会玩得很尬。
而《中国电视史》停播于1994年,到明年也满30年了,台湾和内地的电视剧究竟有什么发展和变化?我想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至少在1986年播出第一集《中国电视史》的时候,宝岛观众就意识到一件事:原来有些话放在台面上说也很有趣,不算循循善诱苦苦规劝,至少不会轻易给人扣帽子。

3我觉得中国人的性格都是私底下有趣,台面上无趣或者说只跟熟悉的人插科打诨,跟陌生的人扮作圣贤的模样也许不绝对,但至少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窦文涛在采访王伟忠时曾说他把台湾的很多电视家庭变成了快乐家庭我认为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我觉得王伟忠生在了一个开始逐渐开放的时代,他的才华才有了用武之地。
而早期的台湾综艺我也不是没看过,和内地很像,总是一板一眼还要寓教于乐

王伟忠那一代人出现后赶上了岛内风向总体放开,有些话可以说了,或者说有些人可以被调侃了这才有了王老师的率性而为当然,不是说什么话都能说,涉及到人身攻击的内容还是会被制裁的此外就是《中国电视史》之外的一些事了,比如“中国”二字。
我见一些观众感叹“那时的宝岛竟与我们一样只讲‘中国’!”我深以为然。

《中国电视史》成于1986年,彼时两岸关系缓和,也开始沟通往来事宜王伟忠先生在节目中每期必谈“打开中国电视史,看中国电视发展的那些年和那些事儿”竟恍如隔世严格地说,王伟忠们的《中国电视史》只是讲述了宝岛台湾那些年的电视行业发展,与内地无关,可彼时宝岛人物大多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老一辈人眼中,“中国”二字分量很重,至于是否写简体字互称“同志”(1980年代)倒不是太重要。
我想对于已经看过《中国电视史》的很多内地观众而言,这种感触同样也存于一声叹息中。

那是怎样的充满朝气的年代啊,内地民众初见外面的天地,片刻惊慌后开始思考未来的生活,一部普通的国外侦探片竟在国内能够掀起讨论热潮,很多爷爷奶奶和父母辈的观众都在稀罕着电视和电影里别人的生活而宝岛当年的人们也在展开社会化讨论,如“为什么老人挤公交比年轻人更有劲?”“随地吐痰与社会公德建设的冲突”,不得不承认,两岸之间的思想属于亦步亦趋的状态,但就文化而言,已经赶超台湾(至少表面上)的内地文艺界,似乎与王伟忠眼中的《中国电视史》正处于重叠中。

也许,仅仅是也许,也许会有一个同样年少多才的“王伟忠”此时此刻正躲在某个角落编排新的《中国电视史》:“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大学毕业的毛孩子就住得起公寓,上司同事都要让着她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霸道总裁就一定是那种很年轻但很油腻的样子,你们看!他们在谈恋爱哦,可满屏的欢爱,竟见不得一个穷人。
唉,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时隔37年,“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王伟忠的旁白是我对《中国电视史》最强烈的印象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吐槽中国电视的“段子大全”最后竟真的成了正经记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中国电视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