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卦,可撬动“大”历史

wufei123 发布于 2024-08-30 阅读(3)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24年6月26日“书评周刊·社科”专版*本文为《娱乐新闻小史》精选书评,作者为操瑞青,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娱乐新闻:在“小”与“大”之间2024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的闫岩教授出版了一本《娱乐新闻小史》(下文简称《小史》)。

该著饶有趣味,很多观点颇能引人思考“小史”一词,当代常指简要的历史,与宏大或复杂的历史叙事形成反差但在古代,“小史”也指官名,其在周代礼制中的职责是“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小中见大甲午前后,国人曾将中国新闻事业源头追溯到“小史”一类的古代史官。

可见,“小史”从来不“小”该著同样如此一、为何是“小史”?该著全名《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作者问题意识明确,就是希望探讨“八卦何以为新闻”这确是有张力的好问题:摊开一张白纸,可以印刷各种内容,为什么把不少版面留给八卦?顺着该问题,《小史》“从八卦谈起”,进而转到软新闻、明星等议题,最后回到娱乐新闻——公开售卖的名人八卦,思路清晰。

《小史》想做的,便是将“八卦何以为新闻”中的两个关键词,“八卦”和“新闻”结合在一起的历程,通过章节间的递进分析呈现出来软新闻、明星等,是结合两者的某些过渡性议题最后一章出现“八卦新闻”提法,呼应了该书最关切的问题。

如此看来,书名似乎未必要称“小史”之所以如此,应当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趣味性作为由兴趣推动的学术著作,作者可能不希望读者在接触封面和标题的那一刻,便产生阅读的心理负担从装帧到排版、从前言到后记,作者都希望将趣味性从学术研究的枯燥历程中保留下来。

“大”的东西,严肃而庄重,一个“小”字则能让问题显得轻松宋至明清,古代“小报”屡禁不止,并非其中总能揭露某些了不得的宫廷秘闻或官府内幕,不少还是因为趣味二是对历史的松散处理《小史》对历史的处理,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整体行文结构上,从中西方八卦/gossip谈起,延伸至最后的八卦新闻,体现了历史化分析思路另一方面,各章节会从该章所涉主题的历史谈起,延伸至某些批判性理论分析无论哪种方式,其对历史的处理都是松散的。

相关叙述往往直奔问题而去,扫清后续分析的历史战场后便戛然而止,没有拖泥带水将历史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而不是全部方法,或许是该书自称“小史”的又一原因三是文化批判意图高于历史叙事意图《小史》不仅想说名人的历史,更想说名人与社会价值、社会权威的互动关系;不仅想说明星的历史,更想说明星与亲密性、表演劳动的互动关系;不仅想说狗仔队新闻的历史,更想说狗仔新闻业与隐私权、形象控制权的关系。

正是理论批判意图的存在,让全书“史”的比重有所下降,称“小史”或许更合适二、小历史与大问题虽名“小史”,该著牵涉的议题并不小书中提及的隐私权、亲密性等,无一不是大问题在笔者看来,《小史》至少牵涉到两个大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第一个大问题,涉及对当代新闻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深入考察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给他/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些文化元素?可能是《霍元甲》,是《超级女声》,是《故事会》,是飘荡在大街小巷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如果再问他/她,究竟对哪些事件印象深刻,其中应当有不少八卦新闻这或可说明,无论是新闻文化还是流行文化,都牵涉到具体的时代感知这些感知如何被生产?它替换了此前的何种感知?又被什么样的感知替换?等等这些都是有待深究、颇有趣味的问题。

举书中一个例子——关于“网红”的讨论作为经历“凤姐”等初代网红的一批人,我们迄今仍对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为什么能走红?关于这个“小”问题,书中给出了“大”答案该著提到“网红逻辑向社会文化的殖民”,从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关系角度论述了其背后的文化机制。

此机制是一个颇宏大的命题,借用阎云翔的话来说,就是“私人生活的变革”该命题牵涉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迈出集体化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也牵涉到互联网进入中国带来私人表达兴起的技术背景政治、经济与技术的合奏,对当代新闻文化、流行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这层意义上看,可能不仅要研究八卦新闻,还要把它和同时期的安妮宝贝等文学研究、和乡村卫星天线等媒介研究、和港澳台等区域文化互动研究、和改革开放等历史研究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既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也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

第二个大问题,涉及从历史视角对多元新闻类型的考察我们能够弄明白各类报刊的历史,但很难讲清楚经济新闻的历史;我们可以找到最早一批体育新闻,但很难讲清楚“体育何以为新闻”,也很难讲清楚它与近代保种、保国的关系。

《小史》撕开一个缺口,带来了某些反思这让人联想到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的《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同样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著作它从特定的医药广告类型着手,将其与“东亚病夫”等文化命题结合到一起,小天地看见大乾坤,小历史隐藏大问题。

三、篇幅上的小和大《小史》的写作,源自作者的“八卦之问”闫岩教授心中悬着一个问题,自然要四处寻找答案,遍览文献是寻找答案的首选办法将阅读目光腾挪到脚注,会给人别样触动触动原因,不仅在于该著对前人研究的大量爬梳与分析,还在于围绕“八卦”所产出的国内外成果颇不对等。

书中除一二章较多涉及国内议题,其他章节多半以国外议题为论述对象学术本身无分中西但《小史》篇幅中所搜罗的既有研究,清晰表明国内外学术界在同一议题上投入的学术兴致之高低我们在讲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时候,是否忽视了某些有趣且重要的议题?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新闻业始终伴随着革命、战争等沉重话题,它们成为了(也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议题。

然而,人终究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她既是一个政治性动物,也是一个经济性动物,还是一个娱乐性动物所以,在焦点性议题之外,我们是否对其他议题缺乏深入观察?譬如,八卦新闻笔者有此触动,是因为看到书名那一刻,脑海中浮现的第一本与之有所关联的书,就是李伯元的《文明小史》。

同名“小史”,很难不让人将它们联想到一起李伯元也是《游戏报》等近代新式“小报”的创办人,若论中国娱乐新闻,这可能是鼻祖式人物两本“小史”似有若无的关联,不仅是对同一议题的微妙呼应,更是对中西对话的某种可能性之质询:。

什么是中国的娱乐新闻?它和西方娱乐新闻有着怎样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性?难能可贵的是,《小史》初步探索了这些话题从稗官野史到近代小报,该著拉出了一段绵延长久的历史纵贯线其价值,或许不在于细节描摹,更在于从“八卦”角度重新组织了中国新闻史,这种视角本身是最关键的。

相比改良或革命,娱乐捕捉到中国新闻活动的一条隐藏线索,有可能揭开新闻历史的别样面貌略可惜的是,无论是《小史》篇幅中对这类问题的书写,还是相关领域对同类议题的考察,其规模迄今仍是“小”的四、把“小”字抹去?

一本著作“提出了”什么问题,可能比“解决了”什么问题更有吸引力前者往往敞开了一个问题域,能够吸引更多人进入;后者往往关闭了一个问题域,需要非凡的勇气才能重新打开它《小史》启发了新的问题和思考,这是它的另一价值所在。

尤其是把《小史》中的“小”字去掉,更为立体地考察娱乐新闻在中西方的演变,还有大量议题需要展开笔者阅读该著,颇觉趣味的同时,也产生不少疑问这些疑问,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研究的某些切入点譬如,英文gossip为什么被翻译成“八卦”,这两个在中西方词源层面明显不搭边的东西,居然构成了对译关系,原因何在?再者,书中提到,刺激电视真人秀节目大规模崛起的因素,是1988年美国编剧大罢工。

这是有想象力的学术观点但,为什么如此?只是因为找不到编剧?或可推断,编剧罢工只是诱因一种节目形式被接受,社会语境一定非常重要,这种语境是什么?换言之,如果一种节目不被观众接受,不管电视台面临何种困难,它也无法真正崛起。

因此,这里可能遗留的问题就是,1988年的美国电视观众为什么能够接受真人秀?除了这些细节性议题,回到《小史》主题来说,娱乐/八卦新闻有可能摆脱“小”的束缚,完成“大”的转身吗?答案是肯定的试举一例近代都市新闻的崛起,早期《申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申报》文人如何写新闻呢?他们心中其实藏着两份写作模版,分别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前者或有人不熟悉,后者人尽皆知因此,早期《申报》的不少都市新闻采用了堪称“聊斋体”的写法,不仅八卦无比,甚至荒诞至极。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足轻重、难登大雅之堂的内容,构成了中国新闻报道的一个关键源头“小”八卦足以撬动“大”历史,学术研究的张力和魅力,尽显于此所以,有理由相信,《小史》读者中会出现一些后续研究者他们有可能与闫岩教授一起,将“小”字从中西方娱乐新闻的历史研究中慢慢抹去。

立刻拥有《娱乐新闻小史》更多活动与闫岩老师互动

《娱乐新闻小史》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