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的定义,教科书通常沿用陆定一在1943年提出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70多年前相比,新闻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的内涵也在不断刷新例如,电视直播、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让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成为可能。
自2016年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组建以来,在国家药监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传媒集团党委的具体指导下,中国医药报社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导向;服务监管事业,服务大众健康”为宗旨,在办报理念、内容创新、版面风格、媒体融合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伴随着对“新闻”内涵的重新思考与理解。
一、 体裁之变——消息类稿件不再牢牢占据版面的“C位”新闻的体裁非常丰富,狭义的新闻特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评论、摄影、漫画、深度报道、特写、调查报告等等随机选取2015年~2020年每年7月份《中国医药报》头版头条稿件为样本,可以发现非消息类稿件的数量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3条增加到2020年的16条。
2017年7月,头版头条出现了评论的身影作为版面的“C位”,头版头条的选稿标准是办报理念的直接体现2016年以来,评论、深度报道越来越频繁地在头条见报这个变化意味着我们对新闻体裁的认知更加科学、全面二、内容之变——形成了评论、政策解读、监督性报道“三轮驱动”的格局。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消息越来越难登上头版头条,是因为《中国医药报》立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报定位,顺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革重塑的大势,积极推进内容创新,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加注重舆论引领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把评论工作打造为报社的品牌。
正因如此,《中国医药报》头版的评论员文章从2015年的15篇,增长到2018年的67篇,增长了340%在2021年1月份,头版的评论即达到10篇——更加重视政策解读,不仅要告诉读者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什么政策,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发布这项政策,政策的精髓要义是什么,政策的发布将对行业造成什么影响。
2018年10月24日,杨悦教授撰写的《转变监管理念 保护促进公众健康——关于修订的阶段性思考》在头版头条见报,这是专家撰写的政策解读文章首次登上头版头条——旗帜鲜明地推出监督性报道舆论监督是党赋予媒体的职责使命。
作为社会共治的重要组成力量,新闻媒体须主动担起保障药品安全的媒体监督责任2019年1月18日,《中国医药报》头版头条刊登《用“药妆”概念宣传,谁在“顶风作案”?》这对《中国医药报》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在此之前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报社的报道只有“赞歌”,没有批评,更无监督性报道登上头版头条随后四期报纸连续发布关于药妆的监督性报道,引发电商药妆下架潮2021年2月9日,《中国医药报》头版开设《把“四个最严”落到实处》专栏。
评论、政策解读、监督性报道“三轮驱动”让《中国医药报》的报道更有高度、深度和锐度这既是国家药监局机关报的使命所在,也是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极其便捷、广泛,没有任何一条资讯是读者通过《中国医药报》才能获得的。
同样,读者也不满足于仅仅从《中国医药报》获取资讯三、渠道之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国家药监局作为最大的新闻源;同时整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内部优势资源,以大数据助力新闻生产实践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少祯多次强调,作为机关报,最重要的就是要讲政治,应该多关注国家层面的内容,工作重心要上移。
国家药监局是最大的新闻源,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根本职责,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药品监管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时、权威、准确解读国家局出台的重大举措重点稿件要体现国家药监局党组的精神、紧贴国家药监局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对于药审改革、脱贫攻坚、《药品管理法》修订、《疫苗管理法》出台以及疫情防控药械应急审批、质量监管等与国家药监局重点工作密切相关的重大选题,《中国医药报》头版改变以往“寸土寸金”的风格,往往拿出整版篇幅或者以特刊方式浓墨重彩予以呈现,以消息、解读、评论、图解等多种体裁在全媒体平台进行组合式宣传。
作为国家药监局直属单位,中国健康传媒集团拥有丰富的融媒体、图书出版、舆情大数据、培训、会展、监管智库等优势资源,先后被国家药监局确定为第一批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培育单位,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历经四年多发展,在舆情监测平台基础上搭建了“两品一械”风险预警平台,实现了从“事后舆情风险”向“事前风险预警”的跨越中国医药报社践行传媒集团“全媒体、大数据、监管智库”三大战略,以大数据助力新闻生产,将舆情监测系统与风险预警平台作为重要新闻源,从中发现新闻线索,并进行追踪分析,推出“两品一械”风险预警榜单,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助力智慧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四、 明晰“新闻”内涵与媒体定位梳理了近几年的变化,我们就完成了对“新闻”内涵的重新思考——新闻不仅仅是资讯新闻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还要关注事实的背景、事实出现的过程、事实产生的影响没有评论的报纸是没有灵魂的,没有深度报道的报纸是没有肌肉的,没有监督性报道的报纸是没有筋骨的。
唯有三者并存,才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与此同时,《中国医药报》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作为党管媒体,作为国家药监局的机关报,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占领药监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和制高点。
所谓喉舌,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出去,传得更广,传得更明白这种传播不是“人云亦云”的传达否则,我们就仅仅是机械的传声筒,而不是大脑支配的“喉舌”我们要用评论来引领舆论,用解读来宣贯法规,用监督性报道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基于以上定位,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我们要做到“看天气、接地气、聚人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看天气”就是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在深刻变化的媒体格局中守好党的新闻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接地气”就是要在监管系统和“两品一械”行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聚人气”要求我们持续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推进内容与形式创新,既追求读者、用户和粉丝的绝对数量,又要不断提升用户黏性,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药监故事,传播中国药监声音。
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对于媒体来说,内容生产与产品服务是供给侧,社会关切与用户需求是需求侧,因此要从单一注重内容生产向双向关注供需方向转变,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内容生产策略。
对于《中国医药报》来说,在扩大传播覆盖面、吸引“绝大多数”用户的同时,也要科学分析用户中的“关键少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药品监管部门领导的需求,向智库方向转型,聚拢智力资源助力监管科学(王春梅)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