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是啥意思?(解放战争:国军军官为何有两套军衔?“铨叙军衔”是什么意思?)

wufei123 发布于 2023-04-29 阅读(915)

很多历史材料和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国军某某上将,某中将师长之类的称谓,而我们从上面看到的东西,其实未必严谨因为从1935年开始,国军内部的军衔制度就是以“铨叙军衔”为正规军衔,晋升流程十分严格后期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军衔,也就是带着职务的军衔,虽也是一种官方的军衔,但权威性和晋升难度与上面说到的铨叙军衔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国军将领当时普遍有两套军衔如果没有具体了解,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其中区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铨叙”铨叙就是资历,综合评定下的军衔,和将领的具体战功、服役年限、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威望有密切关系铨叙军衔的获得难度远远大于刚才提到的第二种军衔,职务军衔相对而言,真正得到认可,有权威的军衔就是指铨叙军衔。

为什么呢?不止是因为铨叙衔更难获得,还因为铨叙衔是政府颁发,而不是军队既然有了这样正式的授衔制度,为何还要搞出另一套职务衔?因为当时是中国各路军队的膨胀期,铨叙衔考核这么严格,难以快速授予,而又没有相应的军衔匹配和约束新军官、军队,管理起来将是混乱的,也不利于鼓励抗战军官的积极性,所以另搞了一套制度。

结果搞出来之后,反而更乱了职务衔是军队颁发的,所以后边还带着职务,比如中将师长、少将旅长、少将处长之类,这些都是职务衔,意思是做到这个实际的职务,就匹配对应的军衔,而不是因为资历或战功而被正式颁发的铨叙衔,不必严加考核。

这样一来就得结合20-40年代的具体历史情况,由于国军部队不完全统一,甚至各地都有军阀,割据局面长期存在,各地授予职务军衔很随意,权威性不高举个例子,青海军阀马家的儿子马继援12岁就是上校,今天看来简直可笑,这就是职务衔,难免非常混乱。

国军在49年战败时,有多达数百位各类将官被俘,但是上将仅仅1人(王陵基)由此看出军官晋升不难,因为49年后各路败兵杂牌增多,授衔变得更加随便,甚至军衔泛滥(多数是职务衔)但是上将却凤毛麟角,国军的上将按照铨叙分为四种类型,特级、一级、二级和中加上。

中加上就是像刘文辉、胡宗南这种履历可以达到二级上将,但是上面满额升不上去的军衔属于上将的最末端

这就牵扯到上将的限额制:国军在49年败逃之前,一共只有40余位上将(含战死的、病死的和中加上),这便是限额的结果这样一来,大量强人难以入围上将行列:军事能力,战功兼备的将领,像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等人,他们到被抓时都只是中将,而中将在国军中一抓一大把,想要升上将却难比登天,仅有地方大军阀和中央系的老资格才有希望获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河南中青旅行社综合资讯 奇遇综合资讯 盛世蓟州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游戏百科综合资讯 新闻6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