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35天不玩手机按时作息就能得到40万奖金!你心动了吗?近日,长沙的陈先生在网上看到了一公司“自律挑战”的宣传视频:挑战者进入公司安排的酒店房间,在全程监控下,挑战35天一直坚持做到不玩手机、按时作息等,不与外界交流,一日三餐由专人配送,挑战成功就能获得40万元的高额奖励。

图源:潇湘晨报陈先生支付了9000元报名费,信心满满地参加了结果不到一天,因为偶然一次揉眼睛,他就被淘汰了挑战规定不能遮挡面部,如果一次遮挡面部超过3秒,即挑战失败他表示,因为怕第二天六点起不来,违反“6点前必须开灯”规定,所以开灯睡觉,但灯光刺眼,忍不住揉了眼睛。
他认为该规定不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挺煎熬的,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觉得这是商家故意设的局

图源:潇湘晨报陈先生质疑,公司利用高额奖金作为噱头,吸引客户报名,实则制定了一系列有违常理的障碍或陷阱,让挑战者迅速被淘汰,有欺诈嫌疑,要求公司退还报名费公司拒绝了陈先生的要求,表示他们是按照双方约定的挑战合同办事。
据悉,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24日,经营范围包括组织体育表演活动、体验式拓展活动及策划等,目前有一个“518自律挑战室”品牌,总部在成都今年8月,成都的“518自律挑战室”店铺曾引发热议,随后当地市监所介入核查,涉事门店也已关闭。

图源:网络对此,网友纷纷表示“自律挑战”就是骗局,报名费高且规则苛刻,“根本不可能成功”“简直是活受罪”。

图源:抖音评论随后,长沙市天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称,经调查,挑战者在签订合同时进行了全程录像,合同的每项条款上都按了押,“从合同来看,没有诱导消费者的情况”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姚志斗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条款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是合法的。
但过于苛刻的、几乎无法达成的内容有可能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事实上,“自律挑战”并不是新鲜事物,之前就出现了类似的“禁闭挑战”高额奖金的诱惑、对自律习惯的向往和对挑战本身的好奇,社交平台上的各种营销广告,吸引了不少人跃跃欲试,但也一直伴随着争议。
对此,有知情人士表示,成功率大概为千分之一也有网友分析,“你看中的是奖金,人家却只想赚你报名费”还有网友认为,“自律挑战”就是敛财诈骗,商家总有办法让参与者挑战失败,他们设置陷阱,诱导参与者不得不违反规定;或者模糊规则,最终判定违规……


图源:抖音评论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高界鹏凯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仲凯律师认为,活动规则作为合同的重要内容系由商家单方制定,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合同相关条款一般对商家自身义务约定得少,而对参与者的义务则约定得多且标准模糊,以便商家有足够空间做有利于己方的解释,这对参与者来说极其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协议都标注了“可带律师和警察考察,可公证,可备案”张仲凯律师分析,这更多是宣传噱头,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活动,在合同条款、挑战规则均由商家制定且已预设了漏洞和陷阱的情况下,指望商家会抱着足够诚信去履行合同,不太现实。

图源:小红书那么,“自律挑战”是诈骗吗?张仲凯律师分析认为,如果商家已经将活动规则向参与者进行了充分告知,参与者明确知晓挑战的难度而仍然愿意参加,商家在活动中也未采用任何欺骗、不合理的手段影响挑战结果,则不构成诈骗。
但如果商家一开始就设计了超乎寻常的苛刻规则,如违背生理活动规律以致根本不可能“通关”,故意设置障碍甚至陷阱,人为地降低通关的可能性,或者在宣传时提供了严重误导参与者的虚假信息,则有可能被认定为诈骗挑战成功后,能否拿到奖金?不少网友对此持怀疑态度。
但上述涉事公司表示,奖金不用愁,因为购买了保险,会由保险公司赔付给挑战者对此,张仲凯律师称,如果商家就相关业务进行了投保,属于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但商家如果没有投保,却谎称保险公司可以赔付,则可能涉嫌欺诈、虚假宣传,甚至是诈骗。
“商家在宣传时要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制定的活动规则也不能违背生理活动规律和基本常识,否则会对参与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一旦接到举报和投诉,确保快速反应、妥善处理,以维护市场的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仲凯律师说姚志斗律师建议,消费者应当在参与前充分了解活动的规则和细则,特别是导致失败的条款,衡量自己是否能够符合规定,参加后也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和文件,以便发生纠纷时能维护自己的权益法治网记者也就“自律挑战”进行了随机采访调查,多数受访者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大概率是骗局;仅有少数受访者表示可以“赌”一下,但不能接受高昂的报名费,“不会为了奖金盲目参加”。
对于“自律挑战”你怎么看?选题策划|法治网研究院文|李思彤来源:法治网举报/反馈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