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搞好“专精特新”?如何搞好“专精特新”? 2021-12-10 23:18·作 者:赵向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正和岛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来 源:正和岛01、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原则
11月26日,我所撰写的《解读工信部“专精特新”背后的机遇和问题》(该文在正和岛上发表时,改为《中国的“专精特新”如何成为全球“单项冠军”?》)发表之后,许多朋友感到非常惊讶有人问我,“你这么一个平时根本不读政策文件,不看CCTV,甚至连学校的职称晋升、业绩考核规定都不读的人,怎么会去研究这么干巴巴的政策文件呢?”。
事实上,从7月份开始,我集中精力只研究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管理学与共同富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已经在“管理50人论坛”青岛科技大学会议上报告,并发表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公众号),另外一个就是“专精特新”。
本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资料,全部自公开的新闻报道、数据和政策文件,没有任何内幕消息,也没有任何研究经费的资助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关于“专精特新”的思考和研究,会成为我的研究工作的重点我打算每隔一段时间写一篇文章,分别从企业层面、产业链层面、行业层面、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国际比较层面等,全方位地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特别是, 所有的研究最后会落实到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中去这些研究可能包括长期跟踪的案例研究、专精特新的指数编制和发布、定量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等等 我发现,越到宏观层面,越可以胡说八道因为没有多少人有那种全局视野和理论高度。
在大家都掌握不了那么多的信息的时候,你说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很难被证伪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经常可以出现在聚光灯下,抛头露面、指点江山,而管理学者很少有话语权的原因因为越是讲宏观的东西,越容易糊弄而越到具体的企业和行业层面,你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情境化的信息。
这种情境化的信息丰富多样,甚至难以获取,非常内隐和分散,而你给出的建议必须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才能让当事人觉得,“嗯,很有道理”(make sense)02、“单项冠军”到底和“专精特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建构了一个中国企业分层金字塔中。
我把“单项冠军”放在“小巨人”的上面因为它们不管是从体量上来说,还是从知名度上来说,都比绝大多数“小巨人”大很多,享有更高的知名度我曾经仔细阅读过工信部政法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工经联”)联合评选出来的600个左右“单项冠军”(分为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我发现,至少其中的40%的企业名字,我是听说过的当我看到这些公司名字的时候,我能在脑海里想起这些企业的一些关键信息整合各方面信息,我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 “单项冠军”比专精特新“小巨人”一般来说规模大很多(有的甚至销售额高达700亿左右),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
个别企业甚至从事全产业链生产,而小巨人企业更多是专注于某一个环节,做配套企业,补链补短板,填补空白,是在一个细分市场行业中生存和发展的“单项冠军”在中国的企业生态系统中,属于比较顶级的猎食者2. 单项冠军评选中包括两类:“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
前者尤其代表了产业链的龙头,而后者中的一些企业事实上可以归类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中 只有把它们分开对待,政府才能设计相关政策,精准帮扶和培育我建议,把已经入选的“单项冠军产品”的绝大多数企业直接平移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里,享受目前的政策红利,而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则需要单独设计政策,让他们在建设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单项冠军的评选已经有6年时间了,也曾经进行过3次复审(每两年复审一次)它的评选早于“专精特新”(2018年11月开始),它的评选单位是工信部的政法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工经联应该是工信部以前主管的专业协会,协会领导一般也是工信部退下来的领导担任。
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评审是由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局主持开展的,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目前搞得轰轰烈烈,比“单项冠军”的评选更加大张旗鼓,有声有色所以,单项冠军的评选大有“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的感觉4.
我仔细看了单项冠军的评选标准 相比“小巨人”的评选标准和流程,单项冠军的评选比较随意,没有非常精确的指标,申请表格也不够精细化甚至都不要求企业提供审核材料,而只是要求各省市下属的工信厅或者中工经联的地方协会,或者央企自行申报,并且由地方单位负责资料审核。
更有意思的是,每年中工经联给出每个省市可以推荐的名额上限所以,相比“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评选,单项冠军的遴选过程不够严谨5. 如果说,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为了解决短板和空白的问题,那么,单项冠军就应该是为了锻造长板,尤其是其中的示范企业。
如果说“小巨人”是初中生,还没有成人,需要政府扶持,那么,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就应该是大学生毕业了你得靠自己去闯荡社会,闯荡世界了国家不应该再对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否则,违反市场竞争的中性原则6. 如果说,一般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主要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等,主要是解决有无、国产替代的问题,那么,单项冠军的任务应该是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在产业链中的整合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
或者迎难而上,抓住新的科技革命中的关键性技术进行布局和突破 此外,单项冠军的另外一个任务应该战略性地“走出去”,在全球进行布局,变成中国企业的桥头堡、尖兵连和领头雁所以,单项冠军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很不同于一般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7.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培育或者招商引资一个单项冠军,可能就培育和带动了一个产业集群,会催生出很多与之配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以,对于单项冠军企业来说,它们的职责是当好产业链的链主 政府可以考察它在当地的配套率、对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融通创新、以及国际化程度等。
从而提供与这些考核指标相关的税收减免、优惠贷款、投融资服务、高端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等政策红利在单项冠军的评选中,有关于国际化的指标(小巨人企业中基本上没有),但是,没有关于如何带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进行融通创新的考核指标。
建议后续的评选可以补上这一点总之,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灵魂是创新,而单项冠军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全球化”8. 当我谈到国际化时,我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不是简单的直接出口或者间接出口,也不是出口额占销售额的比例。
而是 在海外关键市场(欧美日等)建立子公司的数量、直接设厂进行生产和营销,针对不同市场的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建立卓越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y)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人才,以及国际化团队和全球化运营的能力等。
如果我们把华为的国际化程度当做100分,那么,工信部筛选的600多家单项冠军的国际化程度到底如何呢?我觉得平均分大约是30分如果不信,请给我足够的数据,我可以给你做个模型和指标测量一下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两个群体(600家单项冠军和5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以及它们距离德日美的“隐形冠军”到底有多远?。
在近期的一次视频会议中,我请“隐形冠军”之父西蒙教授提供他们所使用的问卷,开放他们已有的数据库,然后我们收集中国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原则上,他已经表示同意,但是,目前该研究还没有启动,既没有研究经费,也没有数据,所以,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可以和大家分享。
03、不要让“专精特新”的评选,成为注水肉9月2日,国家领导人宣布推出“北交所”一夜之间,创新型中小企业中的尖子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了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争抢的香饽饽首先,各地政府,给入选单项冠军,或者小巨人的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现金奖励。
从500万、到300万,最少也有100万尤其是以宁波政府奖励额度最大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当地政府也紧裤腰带大力扶持自己少得可怜的“小巨人”,生怕它们跑到别人家里当干儿子,或者倒插门的女婿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只能造成“强者恒强”,不利于减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于这种情况,有两点思考:第一,东部沿海地区应该更有雄心壮志,尽量吸引国外的冠军企业落户当地,而不是挖兄弟省份的墙角如果有条件,就应该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潮头,自己培养一批硬科技企业(按照米磊博士的说法,硬科技比高科技还高科技,是每一次产业革命中的发动机),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上海招商引资特斯拉,带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一个经典案例相比较而言,深圳和宁波在培育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企业方面,做得不错,而其他地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更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之中,不是面向未来。
第二,不要让“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选变成了注水肉,大家最好克制一些自从“北交所”和工信部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出之后,今年参评“专精特新”的企业数量多达2000家左右有的企业,销售额已经几百亿了,也来参评“小巨人”(我倒是希望中国有这么多大个子的小巨人);有的企业,销售额才几百万,也来参评“小巨人”(您能不能先长几年时间再说呢?着急什么?!);还有一些著名大企业的子公司,背靠大平台本身的资源优势,也来参评“小巨人”(政策上倒是符合评审标准中关于独立法人,至少在当地经营3年以上这个硬指标,但是,有这必要吗?)。
这既给政府评审机构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也反映了普遍性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完全不符合“专精特新”的精神第三,目前所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中,都不需要现场答辩,也就是只审核材料,而不进行现场答辩评委专家与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等之间,没有任何直接接触。
这是不对的 因为“专精特新”企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家个人和高管团队是否具有如下的价值观:雄心壮志、长期主义、技术至上、精益求精、专注聚焦,拒绝机会主义等所以,现场感受一下(或者通过视频会议)企业家的个人风格、价值观和认知,很重要。
专家可以问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测试一下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是否真的有激情?还是投机取巧这也很重要04、不能过度降低“专精特新”的评选标准从2019年的248家,到2020年的1744家,再到2021年的4762家,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数量,逐年呈现火箭式增长的态势。
我估计到了2022年,应该有超过8000家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到了2025年,“百十万千”工程一定会“提前、圆满”完成原来的预定目标这是在中国做事情的常态不好特别是,伴随着“专精特新”的评选,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首先,伴随着“专精特新”概念的火爆,各种专业服务机构(招商引资的公司、创投公司、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中介等)都想来吃这块唐僧肉,涌现出很多帮着“做材料”的机构这可以理解,“无利不起早嘛”,但是,也不能过度纵容,尤其是不能材料作假。
否则,流毒深远在我看来,在所有的材料中,比较容易作假的,或者比较容易夸大其词的是:研发投入的强度(人员和金额)、在全球或者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这个本来就很模糊,很少有企业明确地知道)、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数量(获得发明专利相对比较难)等。
其次,相关机构不能出于自己政绩的动机,过分地降低评选标准,造成不切实际的虚胖或者“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幻觉比较2018年的第一批评价标准和2020年的第三批评选标准,工信部在很多方面已经降低了标准,包括对公司进行了分类,适当降低了对营业额的要求(最低标准可以不到5000万,但是,要求有超过8000万的风险投资到账,至少50%的人员从事研发工作等)、是否参与国际、国内和行业内标准的的制定和修订等。
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批入选“专精特新”的企业中,我看到有一些企业是做香油的、芝麻油的、白茶的、辣椒酱的、地垫的、钢卷尺的、羽绒服的等,我对这些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感到困惑(第二批和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名单,我后来也找到了,但是,没有关于产品的信息,无从判断后来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专精特新“小巨人”不应该主要是解决“卡脖子”和工业强基问题的吗?不是应该有非常强的政策导向吗?不是说,你在某个领域是老字号,知名度很高,销量很大,就应该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除非是一些著名的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比如,贵州的茅台,宣化火腿等。
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好像没有现代服务业事实上,现代服务业应该纳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选中例如,知识密集型的特殊细分行业的金融服务、有国际资源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等。
在西蒙教授的《隐形冠军》的调查中,至少有12%的隐形冠军企业属于现代服务业总之,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就是飞不高的鸡没有单项冠军的龙头引领,专精特新企业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团结起来,打群架。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专精特新”是一条人间正道,也是一条可以干三四十年的超长赛道需要的是耐心(耐心资本,耐心政府和耐心企业家)如果一看见政策红利,就一蜂窝大干快上如果一看到有上市机会,就挤破脑袋很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了“专精特新”的初心,会被机会主义和上市带偏了。
相比美日德等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他们的“隐形冠军”的年龄平均超过60年,而我们的“小巨人”平均年龄可能才10年,我们的“单项冠军”平均年龄可能才20年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专精特新”还是青少年。
我们需要稳扎稳打,静水流深这种企业行为才符合“专精特新”的战略调性和节奏最后,限于资料,本文仅停留在对政府行为的一般分析,还无法深入到具体的某个地方政府,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行业和产业链感兴趣的朋友,有数据的朋友,欢迎联系我,一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我的电子邮件:xiangyang.zhao@bnu.edu.c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