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ava是什么意思(这些年最治愈的书,为什么是它)

wufei123 发布于 2023-05-13 阅读(1241)

2020年9月8日,江苏淮安学生在校园图书馆看书(图/视觉中国)  2023年,被安抚和被治愈成为刚需  过去3年,人们受到了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种种挑战,心理健康相关话题也屡屡登上热搜  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冲突也日益凸显,使当代年轻人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emo”“破防”“躺平”等词在互联网获得广泛传播的同时,北京雍和宫限流了,杭州灵隐寺的十八子手串限购了,西安广仁寺门口排出了1公里长队,这群挤爆寺庙的年轻人,上香比上学还认真。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今年1月北京开卷《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中,非虚构榜单几乎是心理自助类图书的天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已经连续2年占据榜首 。

   无论是去寺庙,还是阅读心理自助类书籍,人们图的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治愈力” 让中国人寻求精神安抚的阅读 2020年8月,一本看似童话书的心理学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出版了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的入门书,也被称为“觉醒之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这本书采用童话的形式,借用动物形象,趣味十足地讲述了蛤蟆先生被忽然袭来的重度抑郁击倒,朋友们把他送去心理治疗的故事 通过治疗,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变成了成人自我状态,跟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也从依赖到反抗,最后独立思考自己的行为、问题,最终走出了抑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首印只有6500册 据说最初的营销费用只有1200元,完全不够请专家做营销 编辑周喆寄了一本给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没过两天就收到他的消息,是他和圈内朋友的聊天记录,他向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并说:“原本以为只是入门书,没想到有可怕的专业度!” 。

正是这本书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书,在国内出版短短2年时间已达到300万册的销量,完成了它的逆袭。 在豆瓣上,这本书评分高达8.4分,书评达5万多条,当之无愧地稳坐畅销书宝座。

豆瓣截图  “3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像自己也经历了一次疗愈”  “看过之后内心特别沉静,仿佛也接受了一系列的心理疗愈这些文字化作一只温暖有力的手,抚慰着内心,拨开迷惘,让心灵重建,生出坚定而成熟的新的自我。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被讨厌的勇气》,很大程度帮助我摆脱了自责情绪,特别是在父母关系、同事关系中产生的自责、愤怒、纠结的情绪” 也大概是从这本书开始,关于心理咨询的书籍开始流行起来 。

人们不再满足于在书中获得心理学的道理,对待心理学类书籍正在从“工具化”变得更“情感化”,希望从书中找到更加“了解自己”的方法论,以此获得心灵的治愈 在这个被安抚和被治愈成为阅读的刚需的时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体量很轻,没有门槛,阅读感受格外“丝滑”。

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扎扎实实的专业性,不仅生动展现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还提供了一次真正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能够代入蛤蟆先生的角色,走过一段惊心动魄的自我探索之旅。

2019年1月28日,西安书籍造型的彩灯(图/视觉中国)国人开始重视自己的“情绪问题” 去年,国家统计局披露的考研人数首次突破了450万人,而今年的考研人数预计要达到520万人;人社部的一份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灵活就业的人数已经达到2亿人次;30岁左右的“互联网民工”,裁员失业、房子断供;研究生开始送起外卖,考研、考公“上岸”遥遥无期。

年轻人拧巴地活着,一半在内卷,一半在内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说:“与历年相比,最新的这次调研看到的差异尤其突出,体现出眼下青年人的压力可能比以往更加突出。

”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也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

根据《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中国14亿人里有高达9500万人有抑郁倾向,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 其中,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等。

尽管如此,人们在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时却并没有选择“躺平”。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该报告指出,74%的人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应对和解决心理困扰,他们采取的方法多为自我调节 其中,通过阅读疗愈心灵,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因为无论是战胜焦虑、解决拖延、管理情绪,还是增进亲密关系、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烦恼,我们都可以在心理学的书籍中找到答案。

白岩松说:“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读书帮了我非常大的忙,因为我发现,读书不单单是在读书,更重要的是在读自己和提升自己。

” 这大概也是心理自助类书籍这个细分赛道在这两年变得火热的原因 为什么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自我疗愈? 在图书市场,心理学书籍常年热销,《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经久不衰 不一样的是,以往热门的心理学书籍,注重心理学的道理和方法,它满足的是在激动人心的发展时代,人们自我进取、自我改变的愿望。

疫情带来的真正变化是,讲述心理咨询过程的书籍变得流行起来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产生了更多负面情绪,这促使人们偏向于从内部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也有更多人接受了心理咨询这个疗愈选项。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为何心理自助类书籍在这两年变得如此畅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图书监制阴牧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轻快而专业的心理学书 让读者们感受到“这说的就是我自己!”也是此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写道:“在场没有谁真正清楚心理咨询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可怕事件的人们进行的一项神秘的活动” 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心理咨询普及率并不高。

但是通过这本书,从未做过心理咨询的人们也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询的大致流程,以及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我们修复情绪、走出抑郁,该如何修复自己的坏情绪 这本书也让不太了解心理学的人知道,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让来访者再无痛苦,而在于让人有面对困苦的能力,它是咨询师以抱持的态度,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蛤蟆先生成长的节奏、与咨询师发生的情感变化和冲突,是千万个心理咨询来访者的缩影 还有一本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相伯仲的心理自助类书,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它是一本真正的非虚构书。

这是作者洛莉·戈特利布的回忆录,她在书中写下了给来访者们做治疗的故事,也写下了她自己遭遇失恋和中年危机,向其他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的故事。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李松蔚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动人的序言,在序言里,他说:“出来了,一切都没有变,当然不会变,一秒前和一秒后世界还是一样,咨询室没有变,钟表还在嘀嗒嘀嗒,咨询师还坐在沙发上看着你微笑,你看着自己。

所有的痛苦也都还在,但你知道有些改变已经发生了” 在李松蔚看来,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承载的功能是“我还在”,“虽然我也做不了什么,可是我想听你聊聊你现在想做点什么” 在李松蔚看来,当一个人寻求心理和精神上的疗愈时,阅读这类书籍,是情绪自助的第一选择。

李松蔚说:“当我们谈到生死这种大事的时候,我们最终能做的事情就是聊聊,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就像在原始社会里,当没有人能提供更多救助时,原始人可能会点个篝火再一起唱歌当我们真的遇到那些我们无法去改变、无法去挑战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得跟人在一起,这个事情虽然太小,但是它很重要。

”李松蔚自己在2022年出版了一本心理自助类书《5%的改变》,这本书很快就成为了心理自助类书籍的畅销书

李松蔚说:“很多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都问我,为什么叫《5%的改变》因为5%看起来是一个不太让人振奋的数字我们很多时候希望自己是100%地改变或者80%地改变,5%它有什么用呢?当你想要100%地改变自己的时候,背后的动力通常是100%的自我否定。

其实5%的改变背后,我要去传递的是一个95%的接纳一点点的变化,它不是对你这个人进行改造,你不需要去对这个人否定这么多,你只需要让这个环境或者让你自己的视角发生一点点调整你95%地还是你,只是你在跟别人相处的方式上、时机上、节奏上做一点点的调整,那也许你就可以舒展很多。

”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 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永远是你的摆渡人,最终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心理自助类书籍也正是充当了摆渡的工具我们终将学会自我疗愈,外面的世界越是兵荒马乱,内心越要沉着冷静 这世界上从不缺带伤的人,生活能治愈的都是愿意自愈的人与其等待被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当你开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在自我疗愈的路上了。

《凪的新生活》剧照

  作者 | 郑依妮排版 | 杨   悦封面 | 《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原标题:疗愈之年,人们从阅读中获得治愈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