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比喻:家是一幅山水画,父亲是巍峨挺拔的高山,母亲是绵延不绝的河流。
父亲用山的风骨,撑起一片天地;母亲用水的细腻,让日子活色生香。
一个家最好的模样,莫过于父亲有大格局,母亲会过小日子。
01
父亲有格局
英国心理学家艾尔弗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会一点一滴地渗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灵魂。”
父亲的眼界,决定了孩子探索生活的边界。父亲看得远,孩子飞得高。
民初教育家张武龄,对子女的要求就10个字: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他培养的四个女儿,个个出类拔萃,结局美满。
他从未用 “三从四德”束缚女儿,反而极力倡导现代化教育,鼓励孩子释放天性,追求自我。
带女儿听昆曲、读诗书、办杂志,鼓励孩子们走出去见世面、大胆交朋友,嘱咐她们不可将自己拘于闺阁之中。
在张武龄的培养下,四个女儿长大后,不仅知书识礼、性格开朗,还都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父亲用魄力与担当,为孩子撑起了可以翱翔的天地,用见识与智慧丈量出一个家庭未来的路。
02
母亲会过日子
梁晓声曾在小说《母亲》里,讲述了儿时与母亲的点滴往事,如今读来,仍如一股暖流浸润心田。
冬天的夜晚,母亲把他和兄妹们放在暖烘烘的炕上,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话家常。
忽然地,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变出一本小人书,孩子们抢过来看,母亲则去烤几块红薯,浆洗一下棉衣。
在梁晓声笔下,母亲可谓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家里的土房子本像个地窖,却在母亲的打理下,窗明几净,温馨舒适。
吃不上饭的时候,母亲会身手矫捷地爬到树上撸榆钱儿,再把榆钱儿做成蒸糕、小豆腐、面糊汤,美味可口,唇齿留香。
日子里一点一滴的温暖,渗透进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像一方活水,滋润着孩子们成长。
直到很多年后,梁晓声仍不无感慨地说:每个孤单的日子里,我都想念母亲,深深地想念。
老一辈常说,小孩子就像地里的农作物,见风就长。其实,这风从来不在外面,而是从妈妈心田吹来的味道。
妈妈的守候,看似稀松平常、繁琐细碎,却细腻到深入骨髓。让我们无论在哪,只要想起妈妈,身体里就长出坚硬的盔甲,足以御风霜。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会过日子的母亲,总能让一家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她仿佛一枚小太阳,将关怀播撒在角角落落,丰盈孩子的心,也照亮了家庭。
家庭中,父母的言行里,藏着所有人的未来。
父亲决定一个家的高度,母亲调节家里的温度。
一对好父母,能给家庭带来无限的幸福与希望。
父亲做好领路人,母亲托起大后方,这个家便顺风顺水,多运多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