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标题怎么写(四大刊热点 | 新闻大学2024年第1期)

wufei123 发布于 2024-09-14 阅读(2)

   四大刊热点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新闻大学》2024年第1期的热点追踪我们选择了三篇热点论文,分别是:《受众难驯?—— 中国数字新闻业的受众建构与算法公众想象》《社交媒体使用对公众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社会规范的中介效应研究》《用户可见性对大众生产的影响机制研》。

下面是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并且附有思维导图帮助大家理解一起来看看吧~受众难驯?—— 中国数字新闻业的受众建构与算法公众想象李红涛 杨蕊馨数字时代的新闻用户以强势姿态进入新闻产消流程,过往受众观念渐趋消解,新闻界通过协调与用户和其他主体的关系,锚定身份和定位,试图“驯服”受众,浮现出多样的算法公众想象。

本文聚焦数字时代中国新闻界对算法公众的话语建构,以主流媒体、资讯门户和聚合平台三类主体为分析对象,对受众叙事的场景、意图、算法公众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等话语元素展开比较,以此揭示算法对数字时代的元新闻话语和新闻业文化价值的影响,并借此理解数字转型中的新闻界如何通过想象受众来重塑自身。

本文先对受众想象、新闻业转型与算法文化进行文献梳理通过对新闻实践和受众元新闻话语的深入分析,挖掘出形塑相关建构的个体、机构、宏观、历史脉络等因素在国外新闻业和中国新闻业研究和实践中,算法都被带入对受众的建构与想象中,其。

文化意义由社会群体相互协商确定采用“作为文化的算法”这一理论视角,能够聚焦置身特定历史时刻和情境的群体,借此理解算法如何改变社会现有制度结构中的文化规范围绕算法生成的种种受众想象,大体能够归入算法公众范畴。

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新闻机构出于怎样的目的想象算法公众?其话语建构在怎样的场景中展开?(2)不同场景下的算法公众指向为何?新闻机构运用何种理解框架和象征资源来建构或重构受众?(3)新闻机构如何

经由算法公众的话语想象重新界定自身,重述与受众之间的关联?中国新闻业的“新新闻生态系统”由各类新闻或资讯生产主体构成,本文关注以机构为主体的公共话语表达,将聚焦主流媒体、资讯门户和聚合平台三类主体具体到研究案例,主流媒体中选择“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资讯门户中选择网易新闻和腾讯新闻,在聚合新闻类应用中选择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

本文选取“新闻算法”“算法”“受众”“用户”“公众”等关键词,在慧科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3)检索其次,使用机构及其代表人物名称,结合“算法”“受众”等关键词在百度、谷歌新闻检索,最终收集到73篇文章。

本文先分述三个不同主体建构的算法公众想象主流媒体的受众论述在两个不同的话语情境之下展开,一是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二是对算法的批判主流媒体的受众建构大体服务于其论述需要,算法公众意象也从被动消费的用户摇身一变成为

主流价值的拥趸资讯门户对受众的想象植根于常规化、制度化的受众调研实践,且侧重对受众需求的分类呈现和具体分析,“产品”作为一条叙述线索,贯穿资讯门户的算法公众想象“宏观的流量”和“真实的个人”两相对照,彰显出超越算法作为受众想象的另一个主题。

就聚合平台而言,算法规制构成了其想象受众的分水岭。当算法规制发生时,受众想象渐趋保守,并与流量逻辑捆绑在一起,早期的浪漫主义想象不复存在。

之后,本文在比较的基础上讨论“驯服受众”的话语策略及其后果对主流媒体而言,算法公众作为人民群众,困于信息茧房,期待被主流价值拯救同时,他们也被建构为有意愿参与政务沟通的主体资讯门户倾向于将受众细化为复杂多元的分众,既愿意充分拥抱算法带来的传播模式的革新,又试图超越其所预设的受众框架。

聚合平台对算法公众的想象则存在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本文以算法公众话语为切入点,进一步对新闻平台公共性的多元开放的网络空间构建进行区分其中,主流媒体较为关注政治参与维度上的公共性资讯门户倾向于强调多元化主体介入内容生产的平等权利。

聚合平台则极力凸显受众自主选择对新闻呈现的决定性作用,“驯服受众”一词便可以形容经验和理论层面对于受众建构和算法公众想象的构想最后,本文揭示了公开文本数据存在的表演性质可能,同时折射出“受众”并非媒介市场中的天然存在,而要靠新闻机构及其他主体运用策略去驯服、制造

;同时深化了对“想象的受众”概念的讨论,在话语层面揭示了算法的社会文化建构性;通过对算法的平台同构的解释,本文认为算法的确是推动媒体走向同质化平台的主要力量,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透过算法公众想象存在的分野

,能够打开一个被平台同构遮蔽的精彩纷呈的转型生态。

社交媒体使用对公众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社会规范的中介效应研究张明新疫苗接种受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既有研究多关注内在因素的作用而本研究聚焦社会规范这一外部因素,基于中国社会交往“差序格局”的特性,考察“我群”和“他群”层面社会规范对公众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以规范性社会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公众的社交媒体使用对感知社会规范的影响,进一步考察社会规范对其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疫情防控是一个社会结构性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还需要社会层面的协调和个体层面的积极配合。

社会规范是一种个体行为的预测指标——当个体感知到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行动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中,强烈的群体认同会促使个体采取群体中其他成员普遍参与的行为因此,顺应社会压力是一种维持和谐的机制,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是群体关系的核心。

将这种思路应用到新冠疫苗接种的情境,提出如下假设:H1:社会规范正面影响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H2:相对于描述性规范,指令性规范对个体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更大社会关系距离会影响个体间的分享与认知当信息有限时,来自其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会作为一种规范,成为个体的重要参照物。

与源于相对疏远群体的社会规范相比,个体会更多受到源于亲近他者规范的影响在健康行为决策中,个体对待来自亲近者与陌生群体的态度确有不同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a:我群层面描述性规范正面影响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

H1b:我群层面指令性规范正面影响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H1c:他群层面描述性规范正面影响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H1d:他群层面指令性规范正面影响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H2a:在我群层面,指令性规范对个体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大于描述性规范。

H2b:在他群层面,指令性规范对个体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大于描述性规范涵化理论强调媒体对受众认知和信念的影响媒体通过规训个体使其避免偏离社会规范,维护主流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个体对新冠疫苗的态度与接种意愿,很可能受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

在中国,截至2022年12月,第一剂疫苗接种覆盖率达92.1%,许多公众接种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心得,可能对其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3:社交媒体使用正面影响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已成为社会规范的表露、展示和传播渠道,有着激活社会规范的作用。

当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特定的行为规范时,个体会感知和内化这些规范鉴于(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规范的影响,结合前文论述,我们推断社会规范在社交媒体使用与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之间有着中介效果H4a:我群层面描述性规范在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之间发挥显

著的中介作用H4b:我群层面指令性规范在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H4c:他群层面描述性规范在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H4d:他群层面指令性规范在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之间发挥显。

著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在正式调查阶段,通过问卷星平台开展研究采用平台样本服务以确保数据质量问卷发放时间为2021年12月20—27日,共回收问卷619份研究对象为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个体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疫苗接种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体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分享疫情或疫苗信息越多,其疫苗接种行为就越积极。

同时,研究还发现,四种社会规范在社交媒体使用与疫苗接种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包括我群层面的指令性规范,以及他群层面的描述性和指令性规范此外,描述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对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因群体关系亲疏而异,且指令性规范的影响大于描述性规范。

研究还揭示了不同群体中社交媒体使用和社会规范对疫苗接种的影响存在差异总的来说,该研究丰富了学界对公众疫苗接种行为的理解,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启发然而,研究采用截面数据,无法确定因果关系,且对疫苗接种行为的测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用户可见性对大众生产的影响机制研究丁汉青 朱婧一、引言关于大众生产何以可能的讨论逐渐聚合出用户与技术两种研究进路前者聚焦大众生产参与者生产动机,探究参与者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而加入到大众生产活动中的(常静、杨建梅,2009);后者则认为参与者动机微不足道(Benkler,2002),技术才是大众生产蓬勃兴起的主导原因。

本研究拟以代表技术—社会中介视角的可供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技术如何向用户示能(Gibson,2014),用户又是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建立关系,获得生产动力相较于用户路径与技术路径,技术—社会中介型研究进路能更有效地整合技术与用户两种研究进路所关注的关键要素,揭示大众生产何以可能。

二、文献综述(一)用户维度下的大众生产动机研究在用户维度下,研究者习惯从微观的用户动机着手,探究用户在何种动机驱动下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已有研究揭示了用户参与大众生产的多元动机,但忽视了技术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

因此用户路径研究对大众生产何以可能的回答并不完整(二)技术维度下的大众生产技术探究该类学者通常对大众生产技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只要能够充分完善开源技术,大众会自然而然加入(Benkler,2002)。

但此视角下的研究显现出技术偏向,即强调技术对社会与用户的作用,鲜少提及用户对技术的实际运用情况故仅解决了用户参与问题,未解决用户投入问题故本研究认为,“用户可见性”是大众生产研究中贯通技术与用户动机两种研究路径的交汇点,从可见性视域切入来回答大众生产何以可能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理论视角:可见性理论的权力观与联系观权力观的可见性将外部技术视作强大控制力量,并认为人在其中是无能为力的被监视客体“联系观”更加温和,主张将“可见”作为建立联系的基础,更加适用于对互联网媒介生产逻辑的探讨。

然而,当前研究主要以可见性权力观为主,包括通过可见性实现自我赋权(秦朝森、梁淑莹,2021)与权力控制(刘涛,2015)“联系观”视角较少被探究同时对内容的可见性探讨较多(何晶娇,2022;王丽娜等,2022),对用户的可见性探讨却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百度百科为案例,探讨技术平台如何构建一个彼此可见的环境,赋予用户“被看见”的想象,促进参与者持续投入,与权力观的“可见性”相互补充基于此,本研究以“大众生产何以可能”为核心问题,以“可见性”的联系观为理论视角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大众生产技术如何生产互联网用户的“可见性”?(2)这种“可见性”构建起怎样的关系?(3)这种关系如何转化成用户参与大众生产的动力?。

四、研究方法研究以百度百科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与参与式观察方法,开启从2019年11月到2022年11月为期三年的体验、观察,并汇成札记,再进一步从资料中进行提炼、总结五、“用户可见性”生产实践“用户可见性”是隶属于“可见性”的细分概念,指平台以用户活动数据为依托有选择地呈现用户,分为“个体可见性”与“整体可见性”。

“个体可见性”指对单个用户的呈现,“整体可见性”指对用户集群的呈现“个体可见性”呈现形式通常为“ID”“头像”与“昵称”,“整体可见性”呈现形式通常为数字如“10万+”六、由用户可见性构建起的交往关系(一)由“看见”关联起的生产者与浏览者之间的弱关系

对于浏览者而言,收获的或许仅为一条信息内容但对于生产者而言,却能在惠及人数及与用户评价中获得生产意义,感受到内容生产创造的利他价值(二)由差异化可见性组建起的活跃生产者之间的“差序关系”从百度百科对成员的呈现规则可以看出,社群内成员可见度存在分殊。

这种分殊一方面可以让“新生产者”在社群中迅速识别出“资深生产者”,建立起合作的师徒关系另一方面也引发“资深生产者”之间争夺注意力为目标的竞争关系合作与竞争关系交织,赋予百度百科以超越知识贡献的吸引力七、“用户可见性”向生产动力的转化

百度百科的用户可见性构建起了各式关系,关系依据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强、弱之分同时强关系中又形成合作与竞争之分生产用户在交错关系网影响下衍生出生产更优质、更多、持续生产的三种动力,助推大众生产发展分为(一)因“观看关系”而形成的生产优质内容的动力、(二)因“竞争关系”而推动的生产更多内容的动力、(三)因“合作关系”而衍生的持续生产动力三类。

八、结论与讨论本研究以百度百科为例,从用户可见性视角,探讨“用户可见性—关系—生产动力”三个环节联动的大众生产机制。研究发现如图1所示。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第一,受研究方法所限,尚未细查大众生产参与者如何在互动关系中编织某项“互为主体”的意义、该意义在大脑层面有何反映及其如何驱动个人采取行动第二,受百度百科个案所限,尚未检视本文研究结论对其他大众生产平台的适用性。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研究“可见—关系—行动”在大脑层面上的反映二是采用访谈法、大数据分析法等,研究多个大众生产平台上“互为主体”的意义如何编织、扩散、突破,如何驱动个人采取行动。

责编:杨子涵 王冠东 李菲 高卓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