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崛起,对晚清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曾子的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曾国藩早年沉湎于文辞,忙碌于科考,对于清政府当前的政局形势不太关心,也不太清楚从公元1842年至公元1851年的十年期间,曾国藩一直在京城默默无闻的做着人微言轻的文官,职位既清要,又没什么权力。
但正是在这段时期,使他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势,了解社会状况,还不时地与老师和朋友通信,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和见解,增进了对严酷现实的了解,坚定了他匡时救世、寻求治世良方的抱负和决心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这十年间,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清政府的统治正逐步向着风雨飘摇的态势滑落。
对此,曾国藩忧心忡忡他敏锐的洞察到了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官吏的通弊,是造成世局紊乱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咸丰皇帝上台之初,就连上奏折,陈说利弊,希望能够劝说咸丰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弊政,挽回颓风,从政治上进行一番大整顿,可惜没有得到回应。
不久,曾国藩再次上疏咸丰皇帝,提出了“裁军、节饷、加强军队训练”的建议,试图首先从军队着手,打开一个新的局面然而,这次上疏依然没有回应,咸丰皇帝没有采纳与此同时,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事行动连连失利的消息,不断从广西前线传来,曾国藩对日益严峻的局势深感忧虑。
怀着一片赤诚忠心,曾国藩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对咸丰皇帝进行犯颜直谏曾国藩的这次上疏,直接对咸丰皇帝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一是批评咸丰皇帝“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前线的人员安排不当;二是批评咸丰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对受奖人员敷衍应付,没有实际效果;三是批评咸丰皇帝“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失信于臣工,军机大事一个人拿主意;四是警告咸丰皇帝要多向古人学习,不要因为忠言逆耳就憎恨直谏的人。
咸丰皇帝看后大怒,一把将曾国藩的上疏摔在地上,立即要军机大臣治他的犯上之罪,幸亏众人求情,曾国藩才得到咸丰皇帝的宽恕,没有受到责罚曾国藩的犯颜直谏,虽然惹得咸丰皇帝大怒,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但最终是有惊无险,而且,这件事情使曾国藩名声鹊起,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朝野上下都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咸丰皇帝在经过一番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了解到了曾国藩的忠心耿耿和良苦用心,也最终被曾国藩的忠君爱国的诚意所感动,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降旨褒奖他敢说真话,并任命曾国藩兼任刑部侍郎通过这次犯颜直谏的上疏,不仅表现了曾国藩的耿耿忠心,也使咸丰皇帝认识到他是个有抱负、能担当大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可以说,此次上疏对于曾国藩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大清王朝的生死存亡,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太平天国运动形成规模和气候时,朝廷上下竟然找不出一个可用之人前去平叛镇反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朝野上下一致想起了犯颜直谏、大胆敢为的曾国藩,只有他才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
于是,一介文臣曾国藩被委以武将之重任,奉命组建军队,评定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的匡时救世的才能得到了用武之地曾国藩在十年京官生涯之中,以匹夫之责,血诚之心,关注时势,谋求施展抱负的用武之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官员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懂得让最高统治者发现自己的诀窍。
他犯颜直谏,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当朝皇帝,显露了他赤胆忠心和过人的胆识,因而一举成名,引起广泛的关注,为后来得到重用打下了基础(本篇完)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