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本期题目请谈谈你对资讯类视听新闻的前景的认识,结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进行阐述(50分)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814论述题02批改感悟这道题目可能看着有点吓人,出现了“资讯类视听新闻”、“前景”这样的词语,不读到后半句的“短视频”,可能会让很多崽崽不知所措。
交上来的同学都完成得不错,大体结构都很完善,问题都出在在细节上:小标题的拟定、观点阐述的逻辑、案例的匹配度等等题目特别点出:结合短视频传播形式进行阐述,大部分同学都谈到了短视频传播形式的优点:低门槛;碎片化接受方式;强社交性;适合情感表达。
很少有同学提到这种传播形式的缺点这里我把短视频传播形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大家可以放到自己的“短视频专题”里面去:优点:低创作门槛:吸引多元内容生产者场景适应:迎合当下信息消费方式(伴随性、碎片化、移动化)。
情感唤起:趣味丰富的表意语言需求满足:低成本下的瞬时爽感(满足“懒”用户的需求、媒介选择或然率)强社交性: 激活网络传播节点缺点:过度的情绪激惹:视频的直观性,使其在唤起人们的情绪上更为有效,但过度的情绪渲染与激惹,也可能会激发非理性情绪。
短化后的断章取义:一些原来应该用完整的长视频呈现的内容,切分成短视频后,容易造成受众理解的偏差,甚至是断章取义。注:参考答案在文末—本期批改人:大头学长03作业批改学生一:@小鹿


总评:40分(总分50分)1.整体来看,崽崽的答题结构是非常全面的,也是破这道题最常用的结构(先阐释短视频传播形式的特点,再分别谈短视频传播形式带给资讯类视听新闻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主要出在一些内容层面的细节上。
2.“短视频传播的特点考量”第二点的小标题 “接受碎片化 信息获取即时化”前后稍微有些赘余,可以改成:“场景适配:迎合碎片化、全时化信息消费方式”第三个小标题“传播社交化 多渠道接收”,个人感觉后者“多渠道接收”不能算作短视频这种传播形式的特点,崽崽可以只谈“传播社交化”,把小标题改成:“强社交性:激活多元传播节点”。
最后一个小标题也需要优化一下,“情感宣泄频繁”不适合用来形容特点(崽崽想表达 ’短视频适合引起情感共鸣’ 这个意思是不?)反倒像一个具体的传播主体做的传播行为崽崽可以改成:“多符号的表意语言:引发情感共鸣”。
3.“资讯类视听新闻借势短视频之晴云”这个大标题的表述再斟酌下,是否能再直白一点呢?这样安全一点,我担心老师跟我一样,在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建议崽崽把“晴云”换做“机遇”,“乌云”换做“挑战”。
小标题的写作可以有文采,但一定要注意要在不妨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4.“资讯类视听新闻借势短视频之晴云”这个大标题下的第三点中的一些表述欠佳“短视频嵌入新闻业,双向互动成为可能”,emmm在没有短视频的时代,就没双向互动啦?我好像理解的崽崽意思,崽是不是想说“短视频的低理解门槛,方便的互动机制有利于促成对话,弥合两个“意见场”的信息差”?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这里就可以结合康辉vlog的案例去做支撑。
5.“资讯类视听新闻借势短视频之晴云”这个大标题下的第四点也需要再优化下因为题目要求我们去分析“资讯视听新闻的前景”,崽崽在这里着重去论述了“再中心化的意见领袖”,并列举了直播带货的案例,感觉有些偏离主题。
建议从“短视频更有力的平民赋权——短视频新兴草根意见领袖——更多平民化视角、接地气的视听新闻涌现出来”的逻辑去展开论述,案例可以选择疫情期间一些主流媒体采用、转发一些自媒体博主的武汉日记vlog等等6.
“资讯类视听新闻借势短视频之乌云”这个大标题下的两点都提炼的不太好,一个谈削弱主流价值,一个谈妨碍舆论引导两个点与资讯类视听新闻结合的不密切,并且这两点在论述中有重复的感觉崽崽需要再扣下题目:结合短视频传播形式的特点!!短视频形式的什么特点会给视听新闻带来不好的影响?——“过度的情绪激惹(相对于文字更容易挑拨非理性情绪)”、“短化后的断章取义”等等。
7. 时间超时40分钟!学生二:@代王里



总评:42分(总分50分)1. 崽崽的做法与上一位同学不同,结构上分为两层,先采用了“将短视频传播形式特点与其对视听新闻的影响融在一起”的方式去谈变革,再阐述媒体如何布局资讯类视听新闻之路,中间还使用了图例,总体来看很ok的~
问题主要出在具体的能内容细节上2. 第一个大标题“短视频助力资讯类视听新闻焕发生机”下面的前两个小标题的逻辑没问题短视频的“低门槛”——更加多元的传播主体——资讯内容趋向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短视频的“短、平、快”——迎合新的阅读习惯——叙事方式的改变;。
3. 但是下面的第三点“盈利增收,打破单一广告收入来源”需要在斟酌下这一点崽崽想呈现的链条是:短视频“社交性强”——更快速地引发用户关注——改变单一收入来源,后面的逻辑显然说服力不是很强短视频能够插入信息流,那以前的文字就不可以了(信息流广告就诞生于社交媒体文字时代啊~)?短视频可以利用认知盈余,其他形式不行了?这里崽崽把逻辑拉的太开,其实就直接用“强社交性——更快速的引发关注、出圈”就够啦!。
4. 崽崽第二个大标题“资讯类视听新闻焕发生机的布局之路”下面的几个小标题都不错,只是感觉有些长了,标题简短有力,多用短句更容易讨喜(前段时间我们参加学院的研究生学术节,老师有过这样的点评),崽崽可以这样优化一下:“资金支持 提供原创保障”、“夯基固本 打造专业采编队伍 ”、“技术赋能 优化流程运作机制”。
04参考答案答:为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起增设媒体融合奖项,设立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等六个评选项目,这对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尤其是资讯类视听新闻发展具有强烈的示范导向作用。
当前,音频新闻、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尤为瞩目,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将其作为媒介融合的重点,本文将结合短视频、音频传播形式的特点,分析资讯类视听新闻的发展前景一、得天独厚:资讯类视听新闻的优势(一)低生产门槛 吸引多元内容生产者
从基础的文字表达到音频、视频表达,变革的不仅仅是内容形式,更是社会表达主体的换位比如通过短视频新闻这种形式,普通公众只需举起手机就能成为一个“电视台”,直接记录在现场看到的内容这种经过简单编辑,第一时间上传至网络的短视频,往往是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新闻的一手素材。
(二)场景适应 迎合当下信息消费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大众传播的“黄金时段”风光不再,人们的“生活线路图”被改写,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的信息消费方式更加符合当下用户的生活场景,以短小见长的短视频新闻、音频新闻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用武之地。
例如,音频新闻赋予用户“时空控制权”,意味着音频新闻在内容分发层面具有高度的“可获得性”,从而摆脱了传统广播的结构性时间限制和特定接收媒介的空间限制(三)情感唤起 趣味丰富的表意语言与文字相比,视觉力量、听觉力量在唤起情感方面更直接、快速。
尤其是短视频新闻中,重点突出、形象可感的图像不仅动态呈现着事物面貌,还原了真实现场,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完成情感共鸣,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共情体验例如“我们视频”在除夕夜发布的《武汉“小汤山”年夜饭》,视频时长仅10秒,拍摄了医院建筑工地施工工人在路边站立吃年夜饭的情形,没有配乐和文字,仅通过10秒的现场视频获得2000万微博平台播放量,视频的动态真实呈现了新闻现场,唤起了网民广泛的情感共鸣。
二、焕发生机:资讯类视听新闻发展路径(一)开放协作 注重UGC模式的利用单单依靠媒体的力量,无法做到始终能够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第一现场因此,充分利用UGC内容,有效弥补了媒体无法时时在现场的问题,为持续有效地生产出优质的视听新闻作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前,新华社的客户端已经开通了采集信息的通道,但凡通过资格认证的用户都能够参与到视频新闻直播中,其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经过审核后会被直接采纳,成为专业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二)夯基固本 培育优质内容的种子在资讯类视听新闻制作中,媒体不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要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生产流程优化,为受众提供精品内容,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生产主体必须加强探究消费场景的变化,基于新媒体受众的不同心理和需求,调整生产策略(三)以人为媒 提高受众触达面社交媒体时代,资讯类视听新闻要想达到预期良好传播效果,就必须与社交元素充分结合,为受众提供互动平台,强化受众阅读体验,扩大传播影响力。
这主要包含两个途径:一是新闻客户端的视听服务板块加强多元化互动;二是传统媒体与社交平台合作,借助其强大的互动性、传播性,通过联合发布、人际传播,实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拓展例如,新华社与新浪看点进行合作,推出了“新华视频”短视频新闻节目,最终实现了新浪网、新浪平台、微博等多终端、立体化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新闻的影响范围。
总而言之,资讯类视听新闻的“最好时代”正在全面到来,主流媒体要想在这一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延展其生命力因此,主流媒体必须加强与移动新媒体的整合对接,在做好专业报道、坚守“内容为王”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传播模式的创新,善用ugc模式,增强视听新闻的社交性,全面提高资讯类视听新闻的渗透力和引导力,进而充分发挥其正面效用,为主流媒体的创新转型提供助力。
—1539字- end - 点击了解#决战真题#免费批改活动跟着西瓜学堂学答题▼

#决战真题#往期推送查看方式▼

长按添加下列二维码报班咨询 | 进群 | 找研友 | 了解考讯▼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