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厘头的图片卡通(从短视频到话剧,“艺能人金广发”的无厘头风格扎根于生活|对话)

wufei123 发布于 2024-08-22 阅读(9)

  “猎奇,实验,至少领先现在的短视频三十年”“金广发的短视频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看到金广发的视频,没有比抽象更适合的形容词”这是在“知乎”平台发布几百条的问答里,大多数网友对于看完“艺能人金广发”所拍摄的短视频作品之后最常用的评价,也有很多专业人士撰写长文,与大众共同研究与探讨由688条视频所构建的短视频博主金广发套用二次元概念所构建的“宇宙”。

  “艺能人金广发”在视频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作品《你过节回家吃饭吗?》  金广发本名金岩,上海品欢相声会馆班主,B站搞笑频道人气UP主,被誉为抽象复古喜剧表演艺术家,当年姜昆曾以“海派相声创始人”为其题字,擅长用漫才的形式表演相声,作品中时常会融入上海的风土人情,深受上海观众的喜爱,以至于如今提到“金广发”,比本名金岩更为人所熟知。

在短视频里,金岩常出现的穿搭,便是以背带裤或黑白花裤子配黑T恤,胸前一个“俺”字,让人一眼看去颇具玩味,表现内容杂糅了相声、漫才、二次元等艺术形式或者文化形态,天马行空,大开脑洞的思维表达方式,被当下年轻人誉为“新无厘头”的代表。

  今年年初,金岩加盟鼓楼西戏剧出品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饰演剧中“赵大头”一角,导演丁一滕则评价他“诚恳与真诚”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在上海发展自己的“海派相声”,作为BEYOND乐队的“骨灰级”乐迷,常常以一口粤语演唱他们的经典作品,出众的语言天赋常被初闻之人误认为是个“老广”。

在其话剧巡演之际,新京报对话金岩,一起走进他所构建的金广发“宇宙”

金岩在剧场演出自己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短视频创作者“艺能人金广发”——作品拍给我自己乐,“无厘头”适合想象力丰富的年轻人新京报:你涉足的领域众多,短视频之于你而言属于哪一类创作模式?金岩:自娱自乐首先自己拍得高兴,这是我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与工作热情的途径。

拍短视频我们都是集体创作,编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经过不断地修改,虽然从创意到拍摄完成也就10来分钟,但是我们整体的氛围很好  短视频不是我的主业,只能算是我们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种调剂开始时我并没把这件事看得特别重要,但随着我们的观众越来越多,相对而言还是要有一些变化,但我个人一直都比较清醒,没觉得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拍的视频作品火了?金岩:其实我早在2019年就做过一个账号叫“炼钢工人金广发”,当时做的系列都是讽刺当年那些自称有特异功能的、到处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可能由于太过讽刺,加上本身的画质特别有年代感,让很多人觉得这是真的。

  2020年,疫情刚过我们开始复工复产,当时剧场还没有开门的时候,我们有天突然在“上海大世界”发现了一个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风情的场景,特别适合拍短视频正好那时处在高考期间,我们也想有自己的表达,于是以“一个考生忘写作文”的视角拍了个十几秒极短的作品,没想到当天就爆了。

第二天借着热度,我们又以“忘记高考英语考试时间”的视角,就这样做起了“不是一般家庭承受得起”整个系列新京报:事后有没有总结,为什么这个无意之举会被网友接受?金岩:我觉得还是清晰的“人设”,而且我们创作的准则一定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可能看上去有些夸张,但一定会存在这种事,一定会有这种巧合,观众觉得有合理性,他就信。

  为什么这个系列里“妈宝男”每次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叫“妈”,因为有的人就是这样的承受能力,出了事儿他第一反应找家长,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一定是想把这个包袱转让给别人一起分担一下,所以这个人设我们一直在做。

但我这个人必须要不断地创作新作品,如果总是重复自己会变得没有激情,因此后来才出现了那么多的系列新京报:你个人对短视频创作满意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金岩:说实话这些短视频是做给我自己的,我自己不乐,这个作品我也不会发表,我觉得自己乐的瞬间是最好玩的。

如果别人拿短视频当做一个电视节目,我觉得我有一种做电视台的感觉这三年,我们已经拍了《都市传说》《温情惧场》《私家观察》等十几个系列作品,这些不仅让我们一直保持着创作热情,观众也一直保持着新鲜感,能够在你这里驻足,看到不同的现实表达,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

让我也能够更了解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欣赏口味相反观众从线上转到线下,对我们的线下演出也有帮助,哪怕有的观众不知道我们线下演的是什么,但对于他们而言,有的人就是来看短视频里真人的,这一点我觉得是良性循环

  金岩与他的创作团队日常会有线下剧场演出  我们的竞争力就是创作,哪怕是借鉴一些外来的形式,我们不是照方抓药地演一遍,而是把内容拆解完之后,再融入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日本的漫才、落语其实都是脱胎于咱们的喜剧相声,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我们线上的创作,其实我们线上有很多这种二次元的思维方式,而到线下就需要我们继续拆解,就看怎么去跟观众进行融合。

 新京报:在你的短视频里,无论是画面、音乐还是一些特定环境设置,都能看出你对儿时某种记忆的留恋,是这样吗?金岩:这些我小时候经历过或看到的画面,近些年我再回头去查一些资料的时候,都是非常碎片化的东西如同我小时候看到某个电影挺害怕的,不敢看也看不懂,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其实这些并不是那个画面刺激你让你觉得可怕,而是你不知道它们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说那些话,那是来自小时候对未知的恐惧,我还是很迷恋这个东西新京报:很多网友认为你的作品是“新无厘头”,你怎么看待这种定义?金岩:

首先我认为,无厘头是有理由的,只不过他们没有把理由给你拍出来,就直接跳过了跳过的部分完全是留给观众自己脑补的,只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才真正喜欢这种东西,它会给你脑补出很多有意思的结果,“无厘头”适合想象力丰富的年轻人。

  短视频作品《请问你减过肥吗?》新京报:你们的短视频经常因为拍得太“写实”,还会被当成社会新闻以假乱真传出去,对你们会有影响吗?金岩:我总说自己拍的是假的,人家认为是真的包括以前我们拍摄,跟房东吵架那集,我们家北京的亲戚就拿着视频来问我妈“金岩,现在怎么那么惨”,我妈说“这不是段子吗?”就算你告诉他们这是个段子,他们也是半信半疑的感觉,有的人觉得好笑,有的人觉得生气就当真了,那我觉得这里更多还是对我们表演的一种肯定。

  能骗过观众的眼睛,是一种本领,因为观众看过很多的东西,观众最聪明,但是这样的一群人都被骗了,我其实挺享受骗过他们眼睛这个过程新京报:网上充满了对你作品的解读,你却从不给他们正确答案,你担心过这样的解读吗?。

金岩:我担心过,确实我拍的时候完全没有那个想法,我只是觉得特别有意思,把它拍出来而已,但有时候解释还不如不解释,这样会引起更大的争论,大家喜欢就好当然这里面我唯一担心的还是尺度问题,毕竟我的受众小朋友居多,我会尽量提醒自己在短视频创作上有个分寸,你让我针对他们创作也不太可能,我就尽量把系列分细点,在我们以后去学校演出的时候,尽量创作出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看的节目。

新京报:有没有统计过你的短视频受众大概在多大年龄?金岩:我们最多的是9-16岁,再往宽里说9-23岁之间,这些人占了70%,观众分布广东最多,因为他们喜欢无厘头的东西,他们互联网用户的基数也大对于这个问题,我开始也好奇,以至于每次去广东那边录节目,我都会问他们“你们看得懂吗?”他们的回答常常是“我们就爱看这种无厘头,没有理由的作品。

”话剧舞台上的演员金岩—— 喜欢文艺作品里对“小人物”解读的丰富性新京报:今年比较特别,你出演了话剧《我不是潘金莲》里的“赵大头”,一路演下来,跟你在线下做小剧场演出有何不同的感受?金岩:更多的还是角色的新体验,这个戏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20年的跨度,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从人物上来讲,“赵大头”我觉得还是真实可信的,是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包括这次时隔数月再拿起剧本看这个人物,我反倒是觉得他变得更加真实  这次在复排的时候,其实比之前的压力要大,因为很久没演就怕自己忘词,但是在复排过程中,我个人对于人物的理解相对开始而言还是有了一些沉淀。

其实我们拍摄的短视频都以塑造男性角色为主,观众仔细看都有“赵大头”的影子

金岩在话剧《我不是潘金莲》中饰演“赵大头”  鼓楼西戏剧供图新京报:其实你常年在舞台上演出,在心理上还是会有一些优势吧?金岩:我其实没有演过小剧场话剧,演的都是偏相声元素的作品,以相声的技法与技巧,通过相声里的人物关系来演一个故事,跟话剧比起来,差别还是挺大的。

新京报:会担心观众平时看了太多的短视频,会对话剧中你的角色产生一种代入感吗?金岩:正因为有这样的反差,才具有挑战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我跟“李雪莲”有很多感情戏,但我平时在短视频里都是占便宜的那种人,无论怎么说,话剧有剧本,我得去完成任务,必须忠于原著。

  可以肯定的是,“赵大头”与观众平时看到的“金广发”有重叠的部分,尤其从视觉上,一看我的形象,第一感觉肯定是“金广发”因为平时喜剧演多了,其实在话剧里我还是会隐藏一些自己日常的个性与习惯新京报:一开始接到《我不是潘金莲》这部戏时,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金岩:主要是没有经验在其他舞台上,可以说我的演出经验已经算是很丰富了,但这部作品不是喜剧,这点我就特别喜欢,我比较喜欢挑战演一些跟自己反差较大的作品其实有一些舞台剧或影视的编剧或者导演,他们能看得透其中的原理,他们所看的并非小人物身上的缺点,而是抛开幽默去解读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缺点,更为丰富。

能够在话剧的舞台上或者在影视的平台上把这些创作进行放大,这是我看到这部戏的剧本之后,想去塑造“赵大头”这个人物最大的动力新京报:演话剧对于你未来的创作有什么帮助?金岩:其实更多的是从导演的视角看问题因为我们平时拍短视频,我属于编导,后期也是我做,在这个过程中要从观众视角来看问题,所以这一次演话剧的经历,我学到的更多是从宏观或导演视角来看问题,对于我以后的创作真的受益匪浅,起码从意识上有了一次提升。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军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